兒童痙攣竟然是這裡出了問題
打嗝是一種在人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現象。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吸入冷空氣或吃了過冷的東西, 又或者被食物噎到了, 就會打嗝, 民間也有各種各樣針對打嗝的治療方法。 那麼,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打嗝那點事兒。
先分清“呃逆”和“噯氣”
打嗝在醫學上的專業名稱是“呃逆”。 有時我們說打嗝, 還指另一種現象, 俗稱“打飽嗝”, 它的醫學名稱是“噯氣”。 這兩者要區別開來:
噯氣是指胃裡過多的氣體向上運動, 通過食管和咽喉排出。 整個過程較長較緩和, 氣流通過緩慢, 一定程度上人可以自己控制。 通常患者伴有胃脹氣、胃腸動力不足、消化不良等表現。
呃逆同樣是胃裡氣體排出, 但由於膈肌快速有力地收縮, 這個過程極為短促, 氣流通過速度快, 人無法自主控制。
形象地說, 就像小時候玩鞭炮, 如果把鞭炮掰開, 倒出裡面的火藥點燃, 只會聽到嘶嘶作響的燃燒聲,
呃逆是如何發生的?
明白了呃逆是什麼之後, 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呃逆。
如果說大腦是人體的指揮官, 那麼大大小小遍佈全身的神經就是傳達命令的通訊線路, 身體的肌肉就是命令的最終執行者。
正常情況下, 當足夠引起興奮的刺激傳導給大腦後, 大腦發出指令, 通過神經傳遞, 使膈肌出現陣發性收縮, 空氣迅速被吸入肺內, 兩條聲帶之間裂隙收窄, 就會引起呃逆。
呃逆的中樞位於腦幹, 但很難確定具體位置, 傳入神經是迷走神經、膈神經的感覺支及第6-12胸交感神經的傳入神經纖維, 傳出神經主要是膈神經。
也就是說, 整個反射弧之中, 無論是大腦、神經、還是膈肌, 任何部位的刺激或病變, 都可以導致呃逆。
呃逆是病嗎?
呃逆分為生理性呃逆和病理性呃逆兩種。
生理性呃逆
大多數人的呃逆是生理性的, 因為進食過快、吞入冷空氣等, 膈肌受到刺激發生呃逆。
如果覺得不適, 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對症處理:轉移分散注意力。 民間流傳的“驚嚇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定作用, 但醫生不推薦。 驚嚇對人沒有任何好處, 尤其是對原本就膽小或者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
喝熱水以緩解膈肌痙攣;
深吸氣然後憋氣, 或者用一個紙袋罩在口上呼吸;
手指伸入口中刺激咽喉造成噁心。
病理性呃逆
病理性呃逆又分兩種:中樞性呃逆和周圍性呃逆。
中樞性呃逆
顱內病變直接或間接波及腦幹, 大腦就會異常放電, 就像指揮官喝多了胡亂發號施令一樣。 但通訊線路不管這些, 只會把電信號忠實地傳遞下去讓下面執行,
中樞性呃逆大多見於腦部病變, 比如腦腫瘤、腦血管病、腦積水、腦膜炎等。 如果腦部病變能夠引發頑固性呃逆, 一般提示病情嚴重, 可能預後不佳。
周圍性呃逆
指膈神經、迷走神經、膈肌等受到附近病變的刺激引發的呃逆。
膈神經走行較長, 食管癌、縱隔腫瘤、胃食管反流病都可以刺激它引發呃逆;
胃癌、胃瀦留等則是迷走神經的主要刺激因素;
膈肌把胸腔和腹腔分隔開來, 是一塊厚實的肌肉膜, 心包炎、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肺癌、膈下膿腫、肝癌等緊貼膈肌上下的疾病, 都可能刺激膈肌引起呃逆。
如果呃逆持續時間久, 很難緩解, 或者反復頻繁出現, 或者伴有其他不適如頭暈、頭痛、胸痛等症狀, 就應該考慮病理性呃逆。
一般來說, 腹部超聲、心電圖、胸片或胸部CT可以初步囊括大部分引發周圍性呃逆的病變, 頭顱CT或磁共振則可以用於明確或排除顱腦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