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胸悶氣短的原因

最近胸有些悶, 感覺老是透不過氣, 想知道胸悶是什麼原因呢?

時下, 最流行的詞彙是“鬱悶”, 當人們嫌“鬱悶”表達的還不過癮的時候, “胸悶”一詞就成了緊跟時尚潮流的“流行關鍵字”, 失敗、尷尬、沮喪、無奈都被形容為“胸悶”。 其實, 真正有胸悶症狀的患者說到這個詞時決不會這麼輕鬆, 那種透不過氣來, 嚴重缺氧的感覺會讓人產生瀕死之感。 胸悶的出現預示著一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 不可小覷。 冠脈缺血胸悶當先 關鍵字:寒冬、心肌缺血、心梗。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 近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許航(化名)50歲,

在西安一家企業的職工醫院工作, 平時自認為體健如牛。 可是幾天前, 一天臨近傍晚時分, 他感到有些胸悶、氣短, 因為平時並無心臟病, 所以家人和他本人並不在意, 喝了點水, 就睡覺了。 沒想到, 半夜裡劇烈的胸痛讓他痛不欲生, 急救車送到醫院也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最後的結論是急性心肌梗塞。 張素清教授告訴記者, 胸悶是一種症狀, 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 但以內科疾病為主, 最多見的是心血管疾病。 寒冬時節, 心臟病猝死的發病率較高, 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這段時間為甚, 特別是在連續低溫、陰雨和大風天氣, 急性心梗發病率顯著增高, 四五十歲的壯年人, 更應該加倍注意。 隆冬季節, 由於寒冷對機體的刺激, 機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
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 後者可使人的肢體血管發生收縮, 心率加快, 心臟工作負荷增大, 耗氧量增多。 此時, 心肌就會缺血缺氧, 引起心絞痛發生。 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苯酚胺本身還可導致冠狀動脈痙攣, 血液濃縮, 使血小板易於凝聚, 形成血栓, 這也是導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此外, 由於在溫度低的情況下, 血管收縮, 血壓容易升高, 加重了心臟負擔, 這些都可能導致心梗猝死。 眾所周知, 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劇烈的胸部疼痛。 但是, 對老年人?穴一般指65歲以上者?雪卻不儘然。 據資料分析, 將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會產生劇烈的胸痛, 而胸悶則是最常見的症狀。 由此可見, 對於老年人, 不宜將有無胸痛作為鑒別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據。
絕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發病前都會有先兆, 當你感到胸悶, 胸骨後疼痛, 有時還會向左肩部和背部放射時, 一定要考慮是否有心絞痛, 及時去醫院診治。 如何安全度過心腦血管病的冬季高發期?一是天氣多變時, 適時加減衣物。 二是按時服藥。 應隨身攜帶幾片有效期內的硝酸甘油, 如突然發病, 該藥可有效舒張冠狀動脈, 緩解症狀。 三是加強自我保健。 要保持適當的活動量, 不要因天氣寒冷, 而懶於外出, 使抗寒能力下降。 此外, 冠心病患者應採用綜合治療, 中醫西醫都不應排斥, 以對病情有利為最佳選擇。 心肌受累胸悶相隨 關鍵字:病毒感染 心肌損害。 好發人群:兒童及青壯年。
12歲的曉軍父母都是軍人, 平時由爺爺奶奶照看。 半個月前曉軍突然發燒, 嗓子痛, 休息了幾天, 服了一些感冒藥就好了。 誰知, 近幾天曉軍總感到胸悶憋氣, 幾分鐘就大口喘氣一次, 老人認為這孩子不想上學, 故意作怪, 就沒有在意。 不想, 曉軍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胸悶、心慌、頭暈的無法堅持上學了, 才引起老人的重視。 經過醫院檢查, 曉軍患了病毒性心肌炎, 他的胸悶症狀就是心肌炎在作怪。 郝偉主任說, 心肌炎多由感冒病毒引起, 好發于兒童及青壯年, 發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狀為先驅, 如惡寒發燒、全身酸痛、咽喉疼、咳嗽或吐瀉等。 患者在2周左右如出現胸悶、心慌、氣短、心前區不適等尤其應引起注意。 由於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隱匿,
易使人容易誤解為感冒未徹底痊癒而誤治。 心肌受累明顯時, 患兒常訴心前區不適、胸悶、心悸、頭暈及乏力等。 重症患者可突然發生心源性休克, 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灰白、四肢冷濕及末梢發紺等, 可在短時間內發生意外。 治療?押1、急性期至少應休息到熱退後3~4周;2、激素;3、大劑量維生素C及能量合劑;4、中醫中藥對此病的綜合治療, 整體調理, 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5、多進食含維生素C類水果(如桔子、番茄等)及富於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6、注意氣候變化, 防止受涼、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7、服藥要遵醫囑, 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 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8、避免劇烈活動, 注意生活規律,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頸心胸悶易誤診 關鍵字:頸椎病, 胸悶, 胸痛。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群。 孫竹筠50歲, 是一個政府機關的會計師, 八年來反復出現胸悶、心前區疼痛, 多家醫院均診斷為冠心病。 長期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並無效果, 胸悶、胸痛頻頻發作。 醫生在追問病史時發現她的“心絞痛”多在伏案時間過久、高枕睡眠起床時或突然扭頭或甩頭後發生。 體檢發現頸椎活動輕度受限, X線片及CT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 頸椎輕度骨質增生, 故確診為頸椎病所致的頸心綜合征。 經採用中藥內外綜合治療3個療程, 症狀全部消除。 張教授分析道, 頸心綜合征患者年齡多偏大, 多有血脂偏高動脈硬化趨勢, 一些醫生又多忽視職業、病史的採集和詳盡的全面體檢, 過於依賴儀器等輔助檢查,尤其是當影像學檢查有可能與臨床症狀不符時,更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頸椎病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統稱為“頸心綜合征”。 除心前區疼痛外,還可有胸悶不適、心悸、氣促等表現。心電圖上可見有缺血性ST段與T波變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但頸心綜合征的心絞痛與冠心病中的心絞痛是有區別的。它與勞動負荷增加、情緒激動無關,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及鈣離子拮抗劑不能緩解;而頸椎負荷增加卻常常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維持過度仰頭、低頭的體姿,脊背受涼、扭傷、勞累等。 “頸心綜合征”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療頸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糾正高枕臥位,避免過度仰頭、低頭,注意頸部保暖;局部進行理療,熱敷;適當的頸部體操以活動頸部,可緩解或減輕“頸心綜合征”的各種症狀。 焦慮不安胸悶氣短 關鍵字:緊張焦慮,胸悶,心慌。 好發人群:青壯年人群,女性多於男性。 詹江是西安一家企業的政工幹部,今年40歲。去年7月乘飛機到北京開會,在飛機上突然出現緊張胸悶、心慌,手腳發抖,到京後病情緩解。兩月前再次乘火車到北京,途中再次發作,當時自認為是“心臟病”,要求在中途下車,並住進了醫院。自此胸悶、心慌、緊張、焦慮煩躁、發抖等情況一直存在,幾乎每天都有發作。醫生擬診為“隱性冠心病”。服丹參片、三磷酸腺苷、穀維素、腦樂靜等無效。後來到精神衛生中心諮詢,醫生再次給患者做了心電圖、腦電圖及腦電地形圖、血酯及其它檢查,均無異常發現。但是他的Hamilton焦慮量表總分為21分,醫生才做出了“焦慮性神經症”的診斷。 西安精神衛生中心的賈瑞主任介紹說,焦慮症在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5%,表現通常有三個方面:1、內心體驗:惶惶不可終日,煩躁不安;2、植物神經系統變化:胸悶,心跳加快,心悸,胃腸蠕動下降,食欲下降等;3、運動系統表現為無力,手腳發軟,細微震顫,發抖,多餘動作出現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緊張,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現焦慮症的各種症狀以後,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亂用藥物,應該到相關的醫療機構去諮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慮症。心理治療的重點是1、解除精神緊張的原因(即改變認識)。給予適當的支持,使之解除顧慮,放棄不合理的要求。2、端正對疾病的認識。應在醫生的幫助下,對自己各種症狀的產生及自己的軀體狀況有正確、清楚的認識。 賈瑞主任說,還有一種人,心臟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但就是經常感到胸前憋悶、心慌氣短、緊張恐懼,有一種頻臨死亡的感覺,好像必須馬上搶救。這實際是“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這類患者有一個特點就是愛思考,思慮多,對任何事情都要弄個究竟,也就是善於思慮的優點發揮過頭了。 心理衛生專家提示:人的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係不可分。比如,當你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因素刺激時,生理反應會很強烈,可出現胸悶、心慌、出冷汗,這些都是人的正常生理防禦功能。但如果此種現象持續時間過長,也沒有具體原因,那麼可能就患有心臟神經症了。即便如此,也不必驚慌,只要通過系統治療,心臟神經症是完全能夠治癒的。 膽囊傷心胸也悶 關鍵字:膽道疾病、心慌、胸悶。 好發人群:較肥胖的中年女性 趙顏華(化名)45歲,在西安一家中學當老師。最近幾個月覺得胸悶,心慌,心跳忽快忽慢,右上腹疼痛,醫生診斷為心絞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症狀沒有任何改善。日前,在一次上腹劇烈疼痛之後,她因急性膽囊炎發作切除了膽囊後,心前區不適等症狀即隨之消失。 趙琨主任認為,趙老師的病根不在心臟而在膽囊,她患的是膽心綜合征。膽心綜合征是種易與心臟病相混淆的疾病。在臨床上,醫學專家早就注意到膽道系統疾患的病人,可出現類似冠心病的症狀、體征及心電圖改變,其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別是身體肥胖者發生率較高。膽心綜合征的發病機理可能涉及以下兩點:①膽石症與冠心病都與脂質代謝障礙有一定關係,因此可能在病因與發病學上存在某種聯繫。②膽道系統與心臟在神經支配上有共同通路,可能通過神經反射而發病。 膽心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電圖改變,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用心血管類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 膽心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治療膽道疾患,控制膽道炎症,去除膽道結石。 名詞解釋 胸悶 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重者覺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它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症狀之一。 一、功能性胸悶:在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內逗留較長時間,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與別人發生口角、爭執,或處於氣壓偏低的氣候中,往往會產生胸悶、疲勞的感覺。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鬆、調節情緒,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像這一類的胸悶可能是功能性的。 二、病理性胸悶:由於身體內某些器官發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悶。如:1.呼吸道受阻:氣管支氣管內長腫瘤、氣管狹窄,氣管受外壓(甲狀腺腫大、縱隔內長腫瘤);2.肺部疾病:肺氣腫、哮喘、肺不張、肺梗塞、氣胸;3.心臟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4.膈肌病變: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5.體液代謝和酸堿平衡失調等。 兒童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或縱隔腫瘤;青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自發性氣胸、縱隔腫瘤、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老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肺氣腫、冠心病等。


過於依賴儀器等輔助檢查,尤其是當影像學檢查有可能與臨床症狀不符時,更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頸椎病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統稱為“頸心綜合征”。 除心前區疼痛外,還可有胸悶不適、心悸、氣促等表現。心電圖上可見有缺血性ST段與T波變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但頸心綜合征的心絞痛與冠心病中的心絞痛是有區別的。它與勞動負荷增加、情緒激動無關,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及鈣離子拮抗劑不能緩解;而頸椎負荷增加卻常常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維持過度仰頭、低頭的體姿,脊背受涼、扭傷、勞累等。 “頸心綜合征”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療頸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糾正高枕臥位,避免過度仰頭、低頭,注意頸部保暖;局部進行理療,熱敷;適當的頸部體操以活動頸部,可緩解或減輕“頸心綜合征”的各種症狀。 焦慮不安胸悶氣短 關鍵字:緊張焦慮,胸悶,心慌。 好發人群:青壯年人群,女性多於男性。 詹江是西安一家企業的政工幹部,今年40歲。去年7月乘飛機到北京開會,在飛機上突然出現緊張胸悶、心慌,手腳發抖,到京後病情緩解。兩月前再次乘火車到北京,途中再次發作,當時自認為是“心臟病”,要求在中途下車,並住進了醫院。自此胸悶、心慌、緊張、焦慮煩躁、發抖等情況一直存在,幾乎每天都有發作。醫生擬診為“隱性冠心病”。服丹參片、三磷酸腺苷、穀維素、腦樂靜等無效。後來到精神衛生中心諮詢,醫生再次給患者做了心電圖、腦電圖及腦電地形圖、血酯及其它檢查,均無異常發現。但是他的Hamilton焦慮量表總分為21分,醫生才做出了“焦慮性神經症”的診斷。 西安精神衛生中心的賈瑞主任介紹說,焦慮症在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5%,表現通常有三個方面:1、內心體驗:惶惶不可終日,煩躁不安;2、植物神經系統變化:胸悶,心跳加快,心悸,胃腸蠕動下降,食欲下降等;3、運動系統表現為無力,手腳發軟,細微震顫,發抖,多餘動作出現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緊張,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現焦慮症的各種症狀以後,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亂用藥物,應該到相關的醫療機構去諮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慮症。心理治療的重點是1、解除精神緊張的原因(即改變認識)。給予適當的支持,使之解除顧慮,放棄不合理的要求。2、端正對疾病的認識。應在醫生的幫助下,對自己各種症狀的產生及自己的軀體狀況有正確、清楚的認識。 賈瑞主任說,還有一種人,心臟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但就是經常感到胸前憋悶、心慌氣短、緊張恐懼,有一種頻臨死亡的感覺,好像必須馬上搶救。這實際是“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這類患者有一個特點就是愛思考,思慮多,對任何事情都要弄個究竟,也就是善於思慮的優點發揮過頭了。 心理衛生專家提示:人的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係不可分。比如,當你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因素刺激時,生理反應會很強烈,可出現胸悶、心慌、出冷汗,這些都是人的正常生理防禦功能。但如果此種現象持續時間過長,也沒有具體原因,那麼可能就患有心臟神經症了。即便如此,也不必驚慌,只要通過系統治療,心臟神經症是完全能夠治癒的。 膽囊傷心胸也悶 關鍵字:膽道疾病、心慌、胸悶。 好發人群:較肥胖的中年女性 趙顏華(化名)45歲,在西安一家中學當老師。最近幾個月覺得胸悶,心慌,心跳忽快忽慢,右上腹疼痛,醫生診斷為心絞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症狀沒有任何改善。日前,在一次上腹劇烈疼痛之後,她因急性膽囊炎發作切除了膽囊後,心前區不適等症狀即隨之消失。 趙琨主任認為,趙老師的病根不在心臟而在膽囊,她患的是膽心綜合征。膽心綜合征是種易與心臟病相混淆的疾病。在臨床上,醫學專家早就注意到膽道系統疾患的病人,可出現類似冠心病的症狀、體征及心電圖改變,其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別是身體肥胖者發生率較高。膽心綜合征的發病機理可能涉及以下兩點:①膽石症與冠心病都與脂質代謝障礙有一定關係,因此可能在病因與發病學上存在某種聯繫。②膽道系統與心臟在神經支配上有共同通路,可能通過神經反射而發病。 膽心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電圖改變,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用心血管類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 膽心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治療膽道疾患,控制膽道炎症,去除膽道結石。 名詞解釋 胸悶 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重者覺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它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症狀之一。 一、功能性胸悶:在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內逗留較長時間,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與別人發生口角、爭執,或處於氣壓偏低的氣候中,往往會產生胸悶、疲勞的感覺。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鬆、調節情緒,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像這一類的胸悶可能是功能性的。 二、病理性胸悶:由於身體內某些器官發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悶。如:1.呼吸道受阻:氣管支氣管內長腫瘤、氣管狹窄,氣管受外壓(甲狀腺腫大、縱隔內長腫瘤);2.肺部疾病:肺氣腫、哮喘、肺不張、肺梗塞、氣胸;3.心臟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4.膈肌病變: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5.體液代謝和酸堿平衡失調等。 兒童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或縱隔腫瘤;青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自發性氣胸、縱隔腫瘤、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老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肺氣腫、冠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