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寶寶怎麼搭配營養比例

由於攝入人體內的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配合與相互制約的關係, 如果不能保持營養素間的協調平衡, 甚至不能保持各種營養物質內部之間的分量匹配, 機體的正常功能就會受到不利影響。

例如, 動物性食物(肉禽魚類等)在體內代謝利用後的最終產物呈酸性, 被稱為“酸性食物”, 蔬菜和水果、豆類、牛奶等在體內代謝利用後的最終產物呈鹼性, 被稱為“鹼性食物”。 一個健康的人, 其體液呈弱鹼性(例如血液pH為7.35~7.45)。 這個穩定的內環境非常重要, 機體在此適宜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最高的工作效能,

即:工作勞動耐力增強:身體抗病免疫力最強, 不容易生病。 兒童體內協調酸堿平衡的功能相對較成人低, 因此, 更應該重視兒童的膳食營養的合理及平衡。 經常愛吃肉、不愛吃菜的孩子容易生病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為使食物經常有助於維持酸堿平衡, 就要引導兒童不偏食, 鼓勵無挑選地吃菜, 尤其要保證每天都有定量的蔬菜。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產熱營養素也應該有一定的產熱比例, 適宜比例應該是1:2.5:4~5, 即蛋白質產熱量應占一日總熱量的12%~14%(嬰兒可達15%), 脂肪產熱量應占一日總熱量的25%~30%(新生兒~6個月齡為45%, 7~12個月齡為3026~40%), 碳水化合物的產熱量占一日總熱量的55%~63%(嬰兒是so%)。 只有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充分供熱的前提下,

才能保證蛋白質不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 從而才能保證蛋白質可以充分用於生長和修補組織等作用, 這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蛋白質的保護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 常有兒童由於父母上班忙, 不能吃飽早飯, 或喝一杯牛奶吃一個雞蛋, 而早餐從來不吃糧食。 這樣, 每天早餐雖然蛋白質吃得不少, 但攝入的蛋白質不得不轉化為熱能去應付一上午的活動需要, 而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中的細胞需要更新換代卻沒有貯備的蛋白質去修補。 這樣下去時間一長, 自然會影響兒童的健康。

評定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不僅僅是根據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特別是兒童所需8~10種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愈多愈全就愈好, 更重要的是該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之間的比例是否更接近人體的需要。

數量再多, 比例不合適, 它對人的營養價值也不高。 例如動物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齊全, 含量豐富而且比例恰當, 能夠滿足人體的需要, 這些正是植物蛋白質所不及之處。 又如:在日常主食麵粉或玉米麵中加入少量黃豆粉食用, 其中穀類蛋白質含賴氨酸少, 豆類蛋白質則含有豐富的賴氨酸, 而穀類蛋白質含有較多的蛋氨酸正是豆類蛋白質所缺少的, 按此原理將糧豆混食, 互相取長補短, 就能提高植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這叫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它就是通過平衡膳食實現的。

體內缺乏某種無機鹽, 往往是由於另一種無機鹽攝入過量造成的。 一種微量元素的大量攝入,

就會干擾另一種微量元素的利用, 因此過量地攝取任何一種營養素都對健康不利。 無機鹽被機體吸收的難易, 部分取決於它們之間的比例。 例如食物中鈣與磷對人體吸收的合適比例應是1:1.5(嬰兒是1:1)。 又如鋅攝食量過多時, 可導致銅的吸收下降, 銅缺乏則會造成鐵代謝紊亂, 從而發生缺鐵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