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刺萼懸鉤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

【拼音名】Cì è Xuán Gōu Zi

【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

【別名】黃瑣梅、小紅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ock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 除去莖葉, 洗淨, 切片, 曬乾。

【原形態】刺萼懸鉤子 灌木, 高1-2m。 老枝紅褐色, 無毛, 常被白色粉霜, 有鉤狀皮刺。 葉柄密被長柔毛, 疏生鉤狀細皮刺;托葉線形, 有長柔毛;小葉3(-5), 頂生小葉菱形, 側生小葉長卵形或橢圓形, 長3-4(5)cm, 寬1.5-3cm, 先端急尖, 基部楔形, 邊緣具不整齊銳鋸齒, 上面伏生長柔毛, 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 花1-4朵;花梗被長柔毛和細皮刺;花直徑1.5-2cm;花萼長達2cm, 外面密被針刺和長柔毛;花瓣近圓形, 白色, 基部有極短爪, 短於萼片。 果球形, 包藏於萼內, 直徑達1.5(2)cm, 黃色, 無毛。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達3700m的山谷溪旁、荒山坡或松林下開曠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雲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

【性味】淡、苦;平

【歸經】肝;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 活血調經。 主痢疾, 腸風下血, 黃疸, 腎炎水腫, 筋骨疼痛, 扭傷, 月經不調, 小兒百日咳, 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主治月經不調, 紅白痢疾, 腸下血, 腎炎, 黃疸, 小兒百日咳, 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