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ān Bàn Xià
【別名】土半夏、土附子、土田七、小黑牛、馬蹄跌打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馬蹄犁頭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phonium trilobatum(L.)Schott[Arum trilobatum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馬蹄犁頭尖, 塊莖近球形或長圓形, 密一長5-10cm, 具多數鬚根的肉摧毀根。 葉2-4, 葉柄長25-35cm, 下部具寬鞘;幼株葉片戟形, 前裂片三角形, 長達4觀, 基部寬2cm;後裂片狹披針形, 長3.5cm, 基部寬5mm。 多年生植株葉片寬心狀卵形, 3淺裂或深裂, 中裂片卵形漸尖, 有時具細尖頭, 長10-15cm, 寬6-11cm, 側裂片斜卵形, 長8-13cm, 外側常耳狀外展, 中裂片側脈約10對, 斜伸, 常分叉, 集合脈2條, 細脈網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50m以下的熱帶芭蕉林、灌叢、草地、荒地、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解毒消腫。 主胃痛;跌打勞傷;外傷出血;乳癰;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外用: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