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如何從嬰兒的哭聲中辨別是否患病

怎麼從嬰兒啼哭聲辨別疾病

1、陣發性啼哭

寶寶突然劇烈地哭鬧, 一陣一陣的, 怎麼也哄不住, 哭鬧時面色蒼白, 表情痛苦, 呈屈腿臥位。

過一會兒寶寶可玩耍或安靜入睡, 但間隔一段時間又再次劇烈哭鬧。 寶寶可能患上腸套疊, 媽媽應趕快帶寶寶就醫。

2、突發尖叫啼哭伴發燒、嘔吐

兩眼發直, 精神萎靡, 面色發灰, 可能患有腦膜炎等腦內感染性疾病, 需立即就醫。

3、突發尖叫啼哭

寶寶發出尖叫般的哭聲, 臉陣陣青紫、四肢肌肉抖動。 這時候寶寶可能有腦出血或缺血性腦病, 趕快去醫院。

4、小鴨叫樣啼哭

像小鴨子樣啼哭, 若同時出現頸部強直, 則應考慮是否有咽後壁膿腫, 應把這種哭聲與一般的聲音嘶啞相鑒別, 聲音嘶啞是感冒引起的咽炎、喉炎, 而咽後壁膿腫較危險, 若膿腫潰破膿汁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 故若出現小鴨叫樣啼哭應及時就醫。

5、連續短促的急哭、不能平臥、拒乳

寶寶哭鬧時表現為連續的短促的急哭, 同時伴有不能平臥, 喜歡讓媽媽豎著抱起, 頭部放到媽媽的肩上, 拒乳, 還可表現口唇青紫, 點頭樣呼吸等, 這有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需就醫。

6、哭伴某一肢體不動

寶寶哭鬧時多是四肢舞動,

小手亂抓, 小腿亂蹬, 若寶寶哭鬧時有某一肢體不動, 或父母觸動某一肢體時引起孩子哭鬧, 則可能有關節、骨骼或肌肉病變, 如關節脫位, 骨髓炎, 關節炎軟組織感染等。

如何安撫哭鬧的寶寶

1、繈褓法

有人認為緊緊包裹起來會讓寶寶哭得更厲害,

其實不然。 因為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是被緊緊包裹著的, 所以一旦胳膊被包裹起來, 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應該儘量把寶寶的手臂裹緊, 而把腿放鬆, 否則會影響寶寶髖部發育。

2、側臥法

安撫寶寶時, 不要讓寶寶的臉對著媽媽的胸口, 聞到母乳的味道會讓他更容易哭鬧。 正確的方法是讓他臉朝外, 側臥, 讓寶寶回到在母體中時最傳統的姿勢。

3、噓聲法

在寶寶耳邊不斷地發出“噓”聲, 寶寶哭得多大聲就噓得多大, 這同樣能讓寶寶迅速安靜下來。 在寶寶的語言裡, 噓聲就表示“我愛你”。

4、吮吸法

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手指了。 吮吸不僅能緩解寶寶的饑餓感, 更重要的是會啟動大腦的鎮靜神經, 將寶寶帶入深層次的鬆弛狀態。

要提醒年輕媽媽的是, 給孩子吮吸奶嘴時, 不要把奶嘴掛在寶寶脖子上, 以免傷到寶寶, 也不要在奶嘴上沾糖。

5、搖晃法

寶寶在充滿羊水的子宮裡時, 其實一直都在晃動著, 無論媽媽是在走路, 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 1天24小時都在晃動著。 有節奏的晃動對新生寶寶非常管用, 會讓寶寶感覺非常舒服和放鬆。 家長在搖晃寶寶時注意強度要適當, 不能過於激烈, 特別要小心寶寶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