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自消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Zì Xiāo Rónɡ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Assan Crotalaria

【別名】十字珍珠草、自消融、通心草、大金不換、通心容、豬鈴豆、響鈴豆、野靛葉、牙益路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豬屎豆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去淨雜質, 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大豬屎豆 直立灌木狀草本, 高1-2m。 莖和枝均有絲光質短柔毛。 單葉互生, 膜質;葉柄長2-3mm;托葉小, 鑽形, 宿存;葉片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 長5-12cm, 寬2-2.5cm, 先端鈍, 有小尖頭, 基部楔形, 上面無毛, 下面有絹質短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 花疏生, 有花20-30朵, 花梗長約1cm;小苞片2, 線狀披針形;花萼長12-16mm,

5深裂, 裂片披針形, 長約12-15mm;蝶形花冠, 金黃色, 伸出萼外, 長達2cm;雄蕊10, 單體, 花藥異型;雌蕊1, 花柱長, 彎曲。 莢果長圓形, 上部寬大, 下部較狹, 長約5cm, 寬1.5-2cm。 種子多數。 花期7-10月, 果期8-11月。

【生境分佈】分佈於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多栽培於我國南部。

【性狀】莖枝直徑4-8mm, 有稍凸起之縱棱。 葉多破碎, 上面灰褐色或灰綠色, 背面灰色。 枝上尚可見到宿存的小托葉, 色黃, 貼伏於葉柄下兩旁。 氣微, 味淡。 以葉多、完整、乾燥者為佳。

【化學成份】莖葉含野百合堿(monocrotaline)。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野百合堿(參見野百合條)對小鼠肉瘤S-180、S-37及淋巴肉瘤1號腹水型的生長, 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大葉豬屎青堿經各種檢查, 可能即系野百合堿, 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細胞具有較明顯的破壞作用,

對瘤細胞的有絲核分裂或增殖發育有較明顯的抑制, 主要在於破壞細胞的蛋白合成和代謝, 從而促進其退行性變。

【毒性】

1.野百合堿對狗的亞急性毒性, 主要表現為肝臟的嚴重損害, 動物不進食, 肝功能衰竭;毒性的潛伏期較長, 常於停藥後方出現。

2.小鼠的急性半數致死量, 大葉豬屎青堿腹腔注射時為700土57.3mg/kg;亞急性半數致死量為341.7±17.8mg/kg。 對小鼠及狗的各種檢查顯示, 其主要毒性為對肝臟的損害, 此與雙稠吡咯啶生物鹼的性質是一致的。

【性味】淡;寒;有毒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利水消腫。 主小兒頭瘡, 口瘡, 牙痛, 肺熱咳嗽咯血, 跌打損傷, 外傷出血, 水腫, 腎結石, 膀胱炎, 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腫脹, 敷大惡瘡。

2.《本草求原》:消瘡毒, 專治小兒頭瘡成堆, 煎水洗, 或為末用油搽。

3.《嶺南采藥錄》:治牙痛, 取其葉約十片, 與鹹雞蛋一枚, 同煎濃, 加鹽少許飲之;外敷消腫脹。

4.《生草藥手冊》:治熱咳吐血, 水腫, 小兒皮色黃瘦。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