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1.《滇南本草圖說》。
2.《綱目拾遺》:龍眼殼本黧黃色, 閩人恐其易蛀, 輒用薑黃末拌之令黃, 且易悅目也。 入藥用殼, 須洗去外色黃者。
【拼音名】Lónɡ Yǎn Ké
【英文名】Longan Shell, Longan pericarp
【別名】圓眼殼。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
採收和儲藏:夏季果實成熟時, 剝取果皮, 曬乾備用。
【原形態】龍眼 常綠喬木, 高通常10m左右。 具板根。 小枝粗壯, 被微柔毛, 散生蒼白色皮孔。 偶數羽狀複葉, 互生;葉連柄長15-30cm, 或更長;小葉4-5對, 很少3或6對, 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葉片薄革質, 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 兩側常不對稱, 長6-15cm, 寬2.5-5cm, 先端漸尖,
【生境分佈】我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 以福建、臺灣最盛, 廣東次之, 多栽培於堤岸和園圃, 廣東、廣西南部及雲南亦見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性味】甘;溫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毒;斂瘡;生肌。 主眩暈耳聾;癰疽久潰不斂;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再新》:治心虛頭暈, 散邪祛風, 聰耳明目。
2.《重慶堂隨筆》:研細治湯火傷亦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