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預防指南 手足口病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導,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佈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流行期間,幼稚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二、疫情概況及趨勢預測

(一) 國際疫情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臺灣省發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二) 我國疫情概況。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稚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