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其實非壞事
人類是個非常情緒化的物種, 雖然悲傷和壞情緒本身就是我們經歷中的一部分, 但是這種情感如今卻一直受到無視甚至貶低。 當代文化甚至將“悲傷”視為失常, 廣告、市場行銷以及標榜著“強者自助”的各產業也一直向我們強調“幸福與快樂”才是追求的目標。 不過, 不可否認的是, “壞心情”是我們日常情緒中的重要一員。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瑟夫·保羅·福加斯提出, 雖然幾十年來人們普遍“崇拜”著幸福以及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 但西方社會的幸福和生活滿意度並沒有提高。 福加斯提出,
悲傷的優勢
如今,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悲傷等消極情緒有心理上的益處。 為了證明這一點, 研究人員通常會事先“操控”參與者的情緒, 例如讓他們觀看歡樂或者悲傷題材的電影, 之後對其在不同認知及行為任務中的表現進行評估。 結果發現, 感到悲傷或壞心情能帶來很多“好處”。
更好的記憶力
在一項實驗中, 由壞天氣引起的壞心情能使人們更好地記住他們剛剛光顧的商店的細節。
更準確的判斷力
“溫和”的壞心情同樣能減少人們形成印象時的偏見和扭曲。 例如, 略帶些悲傷的法官會對他人留下更為準確、可靠的印象, 因為他們處理細節時更有效率。 研究人員發現, 在“鑒定”都市傳說和謠言時, 壞心情能減少輕信、增加懷疑, 甚至提高人們對欺騙準確探查的能力。 處於輕微壞心情中的人們也不太可能信賴簡單的刻板印象。
更加有動力
有實驗表明, 當快樂和悲傷的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項艱難的腦力勞動時, 心情不好的參與者會更加努力, 並堅持不懈。
更好的溝通力
壞心情除了能夠使人思考時更為專注、細緻, 也能提高溝通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 處於悲傷中的人會用更有效的論證來說服他人, 更善於理解模棱兩可的語句, 並且在交談時更好地溝通。
更為公平
有實驗表明, “輕度”壞心情能使人們更加關注社會期望和規範, 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不會那麼自私, 而是更加公平。
悲傷的歷史
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 短暫的悲傷或是悶悶不樂的情緒一直被認為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一部分。 事實上, 人類的許多偉大成就都與引發、預演甚至培養消極情緒有關。
希臘悲劇向觀眾展示並“訓練”觀眾接受和處理不可避免的不幸。
古代的哲學家也認為接受壞心情對於完整的人生至關重要。 即使是主張享樂主義的哲學家, 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也認識到幸福的生活包括明智的判斷、克制、自我控制以及接受不可避免的不幸。 其他哲學家, 如禁欲主義者, 同樣強調學習預測以及接受不幸的重要性, 包括失敗、悲傷或者不公正等。
悲傷的意義
研究我們的感受和行為如何隨時間進化的心理學家,
事實上, 人類的情感中包含了更多的消極情緒, 而非積極情緒。 恐懼、憤怒、羞愧、厭惡等消極情緒其實都是有益的, 它們能説明我們認識、避免以及克服危險。 其中, 悲傷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消極情緒了, 也是執業心理學家們最常接觸到的類型。 那麼, 悲傷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強烈而持久的悲傷, 比如抑鬱, 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致人衰弱的疾病。 然而, 一些暫時縈繞於心的、“淡淡”的憂傷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它們還向外傳達了脫身、退出競爭等“社會信號”, 並為我們提供一個保護罩。
憂鬱、懷舊等消極情緒甚至可能是令人愉快的, 並為我們提供有用的資訊, 指引未來的計畫及動力。 悲傷同樣能夠增強同理心、同情心、連通性、道德和審美感。 長久以來, 悲傷一直是觸發藝術創造的一個開關。
此前曾有科學實驗記錄了輕度壞心情的好處, 這些情緒通常是自發的、潛意識的“警報信號”, 增進了我們更為專注、更細緻的思維方式。 換言之, 壞心情有助於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更加專心、專注。 而相較下, 積極的情緒通常是處於熟悉、安全中的信號, 導致我們的處理方式缺乏細緻及專注。
■小提醒
執意追求幸福往往弄巧成拙
讚美幸福、否定悲傷的優點, 使人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這會導致人們更加的失望,甚至沮喪。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儘管有一些好處,但是時刻處於好心情並不是普遍可取的。以上的發現再次告訴我們,對幸福的執意追求往往會弄巧成拙。我們應當更公平地對好心情及壞心情的“成本”與“收益”進行評估。(陳小丹 編譯)
使人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這會導致人們更加的失望,甚至沮喪。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儘管有一些好處,但是時刻處於好心情並不是普遍可取的。以上的發現再次告訴我們,對幸福的執意追求往往會弄巧成拙。我們應當更公平地對好心情及壞心情的“成本”與“收益”進行評估。(陳小丹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