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情志養生的秘密
《皇帝內經》明確指出“悲則氣消”、“思則氣結”。 形生神而寓神, 神能駕禦形體, 形神統一, 才能身心健康, 盡享天年。 這說明情志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何謂情志, 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管子》中的《內業》篇是最早的論述心理衛生的專篇。 內業者, 養心之術也。 《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 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的標準。 具體地說是三點:、正靜、平正和守一。 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 過之為害。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情志致病
1、損傷臟腑。 個人有時高興、喜笑, 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 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 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但是, 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 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 “喜怒不節則傷髒”具體的說,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2、影響氣機。 《黃帝內經》所雲:“餘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可見, 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 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 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
#p#副標題#e#
情志養生——養神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即神宜靜, 而不宜躁的意思。 清靜以養神。 清靜, 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 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 可使真氣記憶體, 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 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 ”神去則動, 何如能靜。 所以, 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只有從思想高度認清了靜神的意義, 才能克服種種干擾, 做到“靜以神藏”。
一是抑目靜耳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 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 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 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 若目馳耳躁, 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
二是凝神斂思
“養心則神凝, 神凝則氣聚, 氣聚則形全。 若日逐攘擾煩, 神不守舍, 則易於衰老。 ”
三是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 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面的內容, 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 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 即是調理精神狀態, 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 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地一種鍛煉方法, 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 因此, 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綜上所述, 應該保持平和樂觀心態, 儘量減少不良情緒刺激。 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更要戒驕戒躁, 避免生閒氣、怨氣和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