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病因:焦慮冷漠生活的對抗劑

焦慮情緒是人們在面對特殊情況進行適應時, 在內心激起的不愉快的情緒, 它是一種常見的、基本的心理體驗。 人性充滿矛盾, 人生充滿風險, 未來具有不確定性, 這是焦慮的根源, 也是對人生的挑戰。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 焦慮情緒的深層原因又有哪些呢?

心理分析理論將心理功能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密切相關的結構。 本我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衝動, 它們有時是相互矛盾、與現實環境激烈衝突的;而超我則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 是追求完美的人類較高尚的行為規範;自我正是在協調本我、現實環境和超我相互關係中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

是我們人格的核心部分, 是我們在現實中的本來面目。

當自我不能很好地協調與本我、超我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導致人格核心部分受到損害而失衡時, 就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

因此, 造成焦慮情緒的情景有以下幾種:

1、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或未知的充滿風險的新環境, 此時個人的慣常行為方式無法適應這一特殊情景。

2、個人內部的各種衝動、欲望, 與自我難以調和。 常見的因素是:反應性的敵意;極力壓抑的衝動;矛盾的意向。

3、超我對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義的要求。 因未臻完美而責備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頭而厭惡自己。

當焦慮情緒出現時, 當事人會有一種“漂浮著的”、無所適從的疑慮,

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 有什麼樣的危險來臨, 並為此坐立不安。

因年齡和自我心理功能發育階段的不同, 引發焦慮情緒的情景也會有所不同。 兒童幼年期, 會對母愛的喪失、父親的懲罰而心懷恐懼;青春期時, 常對性的衝動、異性的出現而感到不安;成年人, 會因自己未趨完美而痛恨自己。

特殊的情景在引發焦慮情緒的同時, 也激發個人面對挑戰、奮勇直前的勇氣;克服困難、戰勝焦慮的同時, 也令自我人格走向獨立和成熟。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 焦慮是對生活持冷漠態度的對抗劑, 是自我滿足不前的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