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針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1.《唐本草》:棘有赤、白兩種, 亦猶諸棗色類非一, 後條用花, 斯不足怪。 以江南無棘, 李雲用棗針。 今用棘刺, 當取白針為勝。 花即棘花,
2.《蜀本草》:《切韻》曰, 棘, 小棗也, 田野間多有之。 叢高三、二尺, 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3.《本草衍義》:白棘, 乃是酸棗未長大時枝上刺也。 白棘, 一名棘針, 一名棘刺, 按《經》如此甚明, 諸
【拼音名】Jí Zhēn
【英文名】Spine of Common Jujube, Spine of Chinese Date
【別名】白棘、棘刺、赤龍爪。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 H.F.Chow 的棘刺。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 H.F.Chow [Z.vulgaris Lam.var.spinosa Bunge]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采, 曬乾。
【原形態】酸棗 落葉灌木, 稀為小喬木, 高1-3m。 老枝灰褐色, 幼枝綠色;於分枝基部處具刺1對, 1枚針形直立, 長達3cm, 另1枚向下彎曲, 長約0.7cm。 單葉互生;托葉針狀;葉片長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 先端鈍, 基部圓形, 稍偏斜, 邊緣具細鋸齒。 花小, 2-3朵簇生於葉腋;花萼5裂, 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或乾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 性耐乾旱, 常形成灌木叢。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性味】辛;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癰腫;喉痹;尿血;腹痛;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汁塗;或研末蓄鼻。
【附方】①治諸惡腫失治有膿: 燒棘針作灰, 水服之, 經宿頭出。 (《幹金方》)②治丁腫: 曲頭棘刺四百枚, 橘皮三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半升, 服一合。 塗腫上亦得。 (《古今錄驗方》)③治腎臟冷氣卒攻,
【各家論述】
1.《本草述》:《準繩》治溲血, 有鹿茸丸, 用棘刺逐隊于諸補劑中, 且有桂、附, 是則《別錄》所雲療丈夫虛損云云, 非無據也。 第如《本經》之治, 似以潰膿止痛決刺結為先者, 得非此味補益, 乃有為之前導而致其功乎?是則行而補者, 在諸藥味中, 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 惟是白棘、棘針, 在《別錄》主治, 若有稍別, 更當以寇氏之說明之。
2.《本經》:主心腹痛, 癰腫, 潰膿, 止痛。
3.《別錄》:決刺結, 療丈夫虛損, 陰痿, 精自出。 補腎氣, 益精髓。 療腰痛, 喉痹不通。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