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果巴戟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Guǒ Bā Jǐ

【別名】扣燈、防己、越南雞眼藤、白雞屎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大果巴戟天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inda cochinchinensis DC.

採收和儲藏:秋季挖根,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大果巴戟天, 攀援大灌木, 被於後變淡黃色、廣展的長柔毛。 葉對生;葉柄極短;托葉膜質, 長6-10mm, 有時具剛毛狀附屬體2-3條;葉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7-12cm, 寬3-5(-6.5)cm, 先端短漸尖, 基部圓或淺心形、上面被疏粗毛, 下面密被長柔毛, 紙質。 花序頂生, 傘形花序式排列, 由4-10個小頭狀花序組成, 頭狀花序直徑6-8mm, 有花10-20朵;總花梗長1-3cm, 被毛;萼筒近半球形, 長約2mm, 先端4-5裂, 裂片線形或三角形, 長短不等, 外彎;花冠高腳碟形, 長4-5mm, 裂片4-5, 長圓形, 長2-3mm;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 聚合果近球形, 直徑1-1.5cm, 先端平壓, 熟時紅色。 花期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中海拔溝穀潮濕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辛;微苦;涼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宣肺止咳。 主風濕痹痛;感冒;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