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報告為什麼不能 “立等可取”?
一份病理報告就像一份“判決書”!病理診斷可以判定腫瘤的良惡性, 腫瘤的原發灶在哪,腫瘤是否需要切除,切多大範圍,切得幹不乾淨,是否需要繼續擴大切除等, 都要靠病理醫生的診斷報告來決定。 惡性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 該如何用藥?需不需要放化療等與預後密切相關的治療手段, 也要由病理診斷來決定。 那麼, 為什麼如此重要的病理報告, 在患者看來總是來得很慢, 不是“立等可取”呢?
病理診斷是在觀測器官的大體(肉眼)改變、鏡下觀察組織結構和細胞病變特徵而做出的疾病診斷, 因此它比臨床上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診斷(常有多個診斷或可能性診斷)以及利用各種影像(如超聲波、X射線、CT、核磁共振等)所做出的診斷更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
大多數的病理實驗室就像黑匣子一樣不為患者所知, 那我們就從標本送檢到診斷報告來一探究竟……
標本的前處理:固定和取材
簡單來說, 固定就是把新鮮標本放入10%福馬林中浸泡。
首先, 固定能防止組織自溶和腐敗, 使細胞內的特殊成分, 如一些蛋白質等沉澱或凝固, 使其定位在細胞內的原有部位, 便於後續觀察;其次, 組織細胞內的不同物質經固定後產生不同的折光率, 對染料產生不同的親和力, 經染色後容易區別;固定劑還有硬化作用, 能夠使組織硬度增加, 便於製片。 因此, 充分的固定是製作良好切片的前提, 一般要求固定液量應為組織總體積的4-5倍, 也可10-20倍。 組織取下後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 大多數組織應固定24小時。
送檢來的標本不一定要全部做成切片觀察, 取材就是按照檢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適當大小的組織塊,
“化學加工”:脫水、透明、浸蠟
包埋就是用包埋劑(通常為石蠟)將組織包埋成塊的過程, 只有經過包埋才能使組織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度, 才有利於切成所需要的厚度。 石蠟包埋法是病理發展過程中最經典的包埋法, 也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包埋法。 為了讓石蠟進入組織, 就需要進行脫水和透明。 脫水是借某些溶媒置換組織內水分的過程。 目前病理科常用梯度酒精來達到組織脫水的目的。 之後需要一種溶劑既能與乙醇混合, 又能溶解石蠟, 以使石蠟浸入組織塊, 這種溶劑目前病理科常用二甲苯,
“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接下來就到了製片的關鍵過程——切片, 就是用切片機制作切片的過程, 切片機對於一名病理技術員來說就像槍支之于戰士, 寶劍之于英雄, 戰馬之于騎士。 切片要求厚薄均勻, 平坦, 無褶皺、折疊, 無刀痕、裂隙、顫痕。 切好的片子放入攤片機中, 用載玻片撈起, 瀝水後放在展片機(烤片機)上烘烤, 之後就可以進行脫蠟染色等處理。
蘇木素-伊紅(H-E)染色是病理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病理醫師拿到切片後, 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觀察, 一組標本, 通常要看幾十分鐘, 碰到有問題的還要看了再看。
病理報告, 因為它至關重要, 所以需要耐心等待。
文/高國強
楊江輝(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