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母乳餵養有多重要?火熱的腸道微生物研究又給出了新證據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用母乳餵養小寶寶好處多, 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 很多媽媽卻忽視了這件事的重要性。 至於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 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2月份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三篇文章就知道了。

這三篇文章, 有兩篇發表在《科學》上, 另一篇發表在《細胞》上。 它們闡述了兒童營養不良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把營養不良兒童的腸道菌群移入小鼠體內, 使小鼠也發育不良, 當研究人員給小鼠補充母乳中的糖類或是某種微生物之後, 小鼠便恢復正常生長發育。

這三個研究告訴各位媽媽:寶寶吃的可不僅僅是奶, 還有很重要的微生物!所以能用母乳餵養的話呢, 就儘量不要用奶粉啦。 要知道, 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案例中, 將近一半都是由營養不良引起的, 而恢復充足的營養攝入量也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對人類來說, 從懷孕到出生後三歲之間對於成長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數十年來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都表明, 在這個階段中, 環境影響導致的疾病可能會伴隨之後的生活。 例如, 早期階段的營養不足或是營養過剩都可能導致終身的新陳代謝和心血管問題。

由於腸道菌群在腸道代謝方面的共生機制, 它的成分的改變常被認為是導致疾病的“源頭”。

我們吃的食物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生活環境, 而每種微生物也都有優先支援它生長的最佳代謝環境。 舉例子來說, 富含植物纖維的飲食結構塑造的腸道菌群和富含動物脂肪的飲食習慣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 反過來呢, 菌群也會幫助消化其他難消化的成分, 比如纖維, 分解後可以作為腸細胞生長的能量提供者, 並且可以塑造健康的免疫系統。

那麼當兒童營養不良時, 腸道菌群會發生什麼呢?在第一篇文章中, Blanton和其他研究人員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們收集了發育正常的和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的馬拉威地區兒童的糞便樣本,

提取出其中的菌群並做了分析。 首先使用正常發育兒童的菌群狀況做一個對比模型, 然後把整體樣本菌群放入模型中, 於是研究人員發現, 體重增長不正常的兒童腸道內有不成熟的菌群存在。

Blanton等人接下來研究了腸道菌群對兒童發育影響的不同之處。 他們將細菌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來, 移植到無菌小鼠的腸道內, 然後用缺乏營養的食物飼養小鼠, 類比典型的馬拉威地區的飲食結構。

在幾周後, 小鼠持續按照這個模式生長(我們將其稱為營養不良型小鼠), 與攜帶正常菌群的對照組小鼠相比, 它們的體重增長明顯受限。 但是, 如果把兩組小鼠放在同一個籠子裡, 對照組小鼠攜帶的細菌會迅速轉移到營養不良的小鼠體內, 使它們的體重恢復到健康水準。 研究人員對菌群中的兩種細菌做了鑒定, 分別是活潑瘤胃球菌和共生梭菌, 它們對營養不良小鼠體重的增長起到了作用。

兩組小鼠的發育情況

第二篇文章中, Schwarzer等人研究出了腸道菌群如何在兒童發育早期系統地輔助生長發育。

他們比較了正常發育的小鼠和營養不良小鼠, 發現菌群可以通過促進胰島素生長因數蛋白的合成來幫助身體發育。 [2]如果小鼠處於營養缺乏的飲食結構中, 細菌對這個生長因數的刺激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良的生長狀況。 但不是所有細菌都能以這種方式促進生長發育, 比如說植物乳桿菌。 這些實驗結果告訴我們, 每種微生物對它的宿主都有著不同的影響,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 對小鼠生長發育有益的微生物不一定對人類也有同樣的作用。

Charbonneau和他的同事們發現, 有些生長發育是依賴於微生物刺激的, 但是培育特殊菌株並不是完成這種刺激的唯一方式[3]。 他們對營養不良兒童母親的母乳做了研究,發現她們母乳中乳類低聚糖的量明顯較少。這種糖類非常有趣,它們只存在於人乳中,在牛奶中是沒有的。

為了搞清楚這種糖類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依賴型生長,研究人員使用和Blanton等人相似的方法讓小鼠產生營養不良的症狀,在其飲食中增加一種特殊的唾液酸乳類低聚糖,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體重增加現象。反之,如果使用其他糖類或者是將其添加到正常生長發育小鼠的腸道內,則沒有任何效果。

雖然加入糖類不會明顯地改變任何一種微生物的數量,但是它會增加澱粉代謝和其他代謝過程中微生物基因的轉錄。研究人員總結出,它的增加可能是整體群落中一系列複雜反應導致的結果,必須開展額外的研究才能搞清楚這些反應的過程和機理。

人工添加可以説明一些不能從母乳中獲取乳類低聚糖的兒童更好地發育。但是,人工合成這種低聚糖是有困難的,所以目前這種方法不能夠廣泛應用。

多個研究成果都證明飲食結構、腸道微生物和健康三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調整飲食結構時,可能會影響體內數萬億細菌的生長。

文中提到的三篇文章使我們在腸道菌群如何導致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缺陷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他們並沒有找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靈丹妙藥。此外,因為營養不良在不同的群體間有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開展更多的基於人類群體的研究,探討如何優化飲食結構,重視菌群的有益影響。

他們對營養不良兒童母親的母乳做了研究,發現她們母乳中乳類低聚糖的量明顯較少。這種糖類非常有趣,它們只存在於人乳中,在牛奶中是沒有的。

為了搞清楚這種糖類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依賴型生長,研究人員使用和Blanton等人相似的方法讓小鼠產生營養不良的症狀,在其飲食中增加一種特殊的唾液酸乳類低聚糖,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體重增加現象。反之,如果使用其他糖類或者是將其添加到正常生長發育小鼠的腸道內,則沒有任何效果。

雖然加入糖類不會明顯地改變任何一種微生物的數量,但是它會增加澱粉代謝和其他代謝過程中微生物基因的轉錄。研究人員總結出,它的增加可能是整體群落中一系列複雜反應導致的結果,必須開展額外的研究才能搞清楚這些反應的過程和機理。

人工添加可以説明一些不能從母乳中獲取乳類低聚糖的兒童更好地發育。但是,人工合成這種低聚糖是有困難的,所以目前這種方法不能夠廣泛應用。

多個研究成果都證明飲食結構、腸道微生物和健康三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調整飲食結構時,可能會影響體內數萬億細菌的生長。

文中提到的三篇文章使我們在腸道菌群如何導致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缺陷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他們並沒有找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靈丹妙藥。此外,因為營養不良在不同的群體間有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開展更多的基於人類群體的研究,探討如何優化飲食結構,重視菌群的有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