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就一副“硬骨頭”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報告稱, 全球目前每3秒鐘就發生一起骨質疏鬆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性健康危害疾病。 10月19日,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首個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 此項調查結果對當下國人預防骨質疏鬆具有哪些指導意義?公眾該怎麼做?記者就此採訪了部分參與此次流調的專家。
首次獲得國人骨峰值
“既往國內也做過很多有關骨質疏鬆症患病情況的調查, 但多是局部地區的隨機抽樣研究。
更為重要的是, 此次調查首次獲得了國人的骨峰值。 王臨虹解釋, 人體骨骼中的礦物含量通常在30歲左右達到最高, 被稱作峰值骨量, 此後便逐步流失。 國際公認的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 骨密度低於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骨峰值的2.5個標準差。 “這意味著, 若要計算我國某一人群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 首先要獲取同性別、同種族骨峰值作為基準。
“從流調結果看, 人們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水準較低。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夏維波說, 結果顯示, 2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相關知識知曉率僅為11.7%, 其中男性為10.5%, 女性為13.0%, 城市地區為17.8%, 農村地區為8.1%。 在骨質疏鬆症患者中, 知曉自己患病的比例也較低, 40歲~49歲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患病知曉率為0.9%, 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也僅為7.0%。 “這和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特點有關。 ”夏維波說, 骨質疏鬆症本身並無危害, 但其併發症——骨折, 尤其是髖部骨折對中老年人損傷較大。
流調結果還顯示, 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 40歲~49歲人群低骨量率為32.9%, 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達到46.4%, 這部分人群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後備軍”。 對此, 夏維波表示, 低骨量狀態和骨質疏鬆症前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 骨質疏鬆症因而被稱作“寂靜的殺手”。 大部分居民在骨量下降初期沒有採取及時的防控措施, 而在出現疼痛、脊柱變形和骨折等情況後才發現患病, 延誤了防治時機。
骨質疏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不只認知水準低, 主動進行骨密度檢測的人也很少。 流調結果顯示, 50歲以上人群中, 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7%, 其中男性為3.2%, 女性為4.3%, 城市為7.4%, 農村為1.9%。
一方面是需求側的“不主動”, 另一方面是供給側的“欠發達”。 王臨虹坦言, 骨密度檢測是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金標準,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與基礎骨量積累和增齡後骨量流失密切相關。 ”夏維波說, 人體骨骼中的礦物含量在30歲左右達到最高的峰值骨量。 峰值骨量越高, 相當於人體中“骨礦銀行”儲備越多,
夏維波說, 50歲以後低骨量率和骨質疏鬆症患病率開始增高, 與年齡增大所致的性激素水準下降密切相關。 因為女性雌激素水準下降尤為明顯, 因此女性患病率顯著高於男性。
“從這個角度看, 預防骨質疏鬆, 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都應關注。 ”夏維波說, 嬰幼兒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都與成年後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密切聯繫, 吸煙和過度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 比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以酒精量計算, 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的最大飲酒酒精量建議不超過25克和15克, 高危人群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減少。
補鈣優選“食補”
談及骨質疏鬆,
“的確, 鈣是決定骨骼健康的關鍵元素, 補鈣也是防治骨質疏鬆症的重要辦法之一, 但絕非唯一途徑。 ”王臨虹說, “即使要補鈣, 也首選食補。 飲食習慣與鈣的吸收密切相關, 應選擇牛奶等富含鈣的食物, 同時低鹽和富含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都對預防骨質疏鬆症有益。 ”
此外, 日光照射有助於鈣吸收。 充足的光照會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 維生素D對鈣質吸收起到關鍵作用。 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需要不斷地進行運動刺激, 適度負重運動可以讓身體獲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強度。 建議每天至少日照20分鐘, 提倡中速步行、跑步、騎行等戶外運動形式。
王臨虹強調,兒童、青少年、孕婦、絕經期婦女、老年等是鈣需要量增多的特殊人群,需要特別關注。如果要通過服用鈣片等“藥補”的方式補鈣,要遵從醫囑,切不可盲目補鈣。(張 磊)
王臨虹強調,兒童、青少年、孕婦、絕經期婦女、老年等是鈣需要量增多的特殊人群,需要特別關注。如果要通過服用鈣片等“藥補”的方式補鈣,要遵從醫囑,切不可盲目補鈣。(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