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對葉豆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Duì Yè Dòu

【英文名】Leaf of Ringworm Senna

【別名】翼柄旃那、非洲木通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翅莢決明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sia alat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選晴天採摘, 除去莖枝,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翅莢決明, 高1.5-3m。 枝粗壯, 綠色。 托葉三角形;偶數羽狀複葉, 近於無柄, 長30-60cm, 在靠腹面的葉柄和葉軸上有2條縱棱, 有狹翅;小葉革質, 6-12對, 倒卵狀長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8-15cm, 寬3.5-7.5cm, 向下漸小, 先端鈍圓而有小尖頭, 基部斜截形, 下麵葉脈明顯凸起;小葉柄近無。 花序頂生和腋生, 具長梗, 單生或分枝, 長10-50cm;花蝶形, 黃色, 有明顯的紫色脈紋;位於上部的3枚雄蕊退化, 7枚雄蕊發育, 下面2枚的花藥大, 側面的較小。 莢果長帶狀, 長10-20cm, 寬1.2-1.5mm, 每果瓣的中央頂部有貫至基部的翅, 翅紙質, 具圓鈍的齒;種子50-60顆, 扁平, 三角形。 花期11月至翌年1月,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或較乾旱的山坡。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和雲南南部地區。

【性狀】葉片多完整或有破碎。 小葉矩圓形, 先端鈍, 長5-15, 寬5-7cm, 有細尖, 基部闊圓形, 並在一邊偏大。 下表面主脈突出。 葉黃綠色。 硬革質。 葉軸兩邊有狹翅。 氣微, 味苦。

【化學成份】葉含大黃酸(rhein), 大黃素(emodin), 4, 5-二羥基-1-羥甲基蒽酮(4, 5-dihydroxy-1-hydroxymethylanthrone), 4, 5-二羥基-2-羥甲基蒽醌(4, 5-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 異大黃酚(isochrysophanol), 大黃素甲醚-L-葡萄糖甙(physcion-L-glucoside)。

【藥理作用】

1.抑制肌肉瘤:葉的酸性提取物對接種於小鼠大腿肌內之肉瘤一37有輕度的傷害作用。

2.瀉下、抗菌作用:葉、果含蒽醌疳類, 故有瀉下、抗菌作用。

【性味】辛苦;寒溫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 止癢, 緩瀉。 主濕疹, 皮膚瘙癢, 牛皮癬, 神經性皮炎, 皰疹, 瘡癤腫瘍, 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後下。 外用:適量, 鮮葉搗汁擦;或調製成油膏敷。

【各家論述】《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殺蟲,

止癢。 治神經性皮炎, 牛皮癬, 濕疹, 皮膚瘙癢, 瘡癤腫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