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Máo Sǔn
【英文名】Mose Bamboo shoot
【別名】茅竹筍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P.edulis auct.non(Carr.)H.de Leh.]
採收和儲藏:4月採挖, 鮮用。
【原形態】毛竹 高大竹類, 竿高達20m以上, 粗者可達20cm以上。 幼等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 老竿無毛, 並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基都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漸較長, 中部節間長達40cm;竿環不明顯, 低於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 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 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小, 耳緣有毛;籜舌寬短, 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 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 長三角形至披針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臺灣省, 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
【化學成份】苗含多糖, 水解後有木糖(xylose), 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galactose)。 嫩苗還含鐵、鎂、鈣、鈉、鉀、銅、鎘和鈷。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化痰;消脹;透疹。 主食品店積腹脹;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
【注意】脾胃虛弱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 煮粥食之, 解毒。
2.《食物宜忌》:消痰, 滑腸, 透毒, 解醒, 發痘疹。
3.《綱目拾遺》:利九竅, 通血脈, 化痰涎, 消食脹。
4.《綱目》:賛寧《筍譜》雲, 筍雖甘美, 而滑利大腸,
5.《本草求原》:竹筍, 甘而微寒, 清熱除痰, 同肉多煮, 益陰血。 痘疹血熱毒盛, 不起發者, 筍尖煮湯及入藥, 俱佳。
6.《隨息居飲食譜》:筍, 甘涼, 舒鬱, 降濁升清, 開膈消痰。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