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草本威靈仙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áo Běn Wēi Línɡ Xiān

【別名】九蓋草、狼尾巴花、九節草、山鞭草、草玉梅、九輪草、斬龍劍、稈杆升麻、草龍膽、山紅花、二郎箭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草本威靈仙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onicastrum sibiricum (L.) Pen-nell.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去淨泥土、雜質, 根切片, 全草切碎, 曬乾。

【原形態】草本威靈仙 多年生草本, 高80-150cm。 根狀莖橫走, 長達13cm, 節間短, 多鬚根。 莖直立, 圓柱形, 不分枝, 無毛或略被柔毛。 葉4-6枚輪生;無柄;葉片長圓形至寬條形, 長8-15cm, 寬1.5-4.5cm, 先端漸尖, 邊緣有三角狀鋸齒, 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 花鄧頂生, 長尾狀, 各部分無毛;花梗短;花萼5深裂, 裂片不等長, 前面最長者約為花冠的一半, 鑽形;花紅紫色、紫色或淡紫色, 長5-7mm, 4裂, 裂片寬度不等, 花冠筒內面被毛;雄蕊2。 蒴果卵形, 長約3mm, 4瓣裂, 兩面有溝。 種子橢圓形。 花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山坡草地及山坡灌叢內。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陝西省北部、甘肅東部及山東半島。

【化學成份】本品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4-二甲氧基桂皮酸(3,4-dimethoxy cinnamic acid),3-O-乙醯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 根中含米內甙(minecoside),梓醇(catalpol),6-O-藜蘆基梓醇酯(6-O-veratryl catalpol ester),桃葉珊瑚甙(aucubin),6-去氧-8-異阿魏酸哈帕甙(6-deoxy-8-isofer-uloyl harpagide),β-穀甾醇-3-O-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3-O-D-glucoside),菜油甾醇 3-O-D-葡萄糖甙(campesteryl 3-O-D-gluco-side),β-穀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甘露醇。 種子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等。

【藥理作用】抗炎鎮痛作用:輪葉婆婆納的乙醇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作用。 經與毛茛科的三種威靈仙比較,其抗炎作用的強度為:輪葉婆婆納>威靈仙>棉團鐵線蓮>東北鐵線蓮;其鎮痛強度為:輪葉婆婆納>棉團鐵線蓮>東北鐵線蓮>威靈仙。 經進一步篩選,從中分出並鑒定了6個化合物,藥理實驗結果表明:異阿魏酸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作用,為抗風濕的主要活性成分。

3-O-乙醯齊墩果酸具有抗炎作用。 3,4-二甲氧基桂皮酸亦有抗炎鎮痛作用。 甘露醇具有鎮痛作用。

【毒性】急性毒性試驗表明,輪葉婆婆納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給藥的半數致死量為47.75g/kg(可信率11.7%)。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腮腺炎;風濕痹痛;蟲蛇所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鮮品30-60g。 外用:鮮品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威靈仙,《綱目》:威,言其性猛也。 靈仙,言其功神也。 本品在宋代至清代曾為威靈仙的品種之一,從清代至近代之威靈仙,多用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慣用已久,難以更改,故稱本品為草本威靈仙以別之。 以其能治蛇傷,故別稱斬龍劍。

【各家論述】1.《新修本草》:出商州洛陽縣,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乾,餘月並不堪采。

每年傍引,年深轉茂,根苗漸多,經數年亦折敗。 2.《開寶本草》:威靈仙,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並平澤,不聞水聲者良。 生先於眾草,莖方,數葉相對。 花淺紫,根生稠密,歲久益繁。 各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 3.《楓窗小牘》:威靈仙難得真者,俗醫所用多槁本之細者爾。 其驗以味極苦而色紫黑如胡黃連狀,且脆而不韌,折之有細塵起,向明示之,斷處有黑白暈,俗謂有鴝鵒眼。 此數者備然後為真。 4.《救荒本草》:威靈仙今密縣梁家沖山野有之,苗高一二尺,莖方如釵股,四棱,莖多細茸白毛,葉似柳葉而闊,邊有鋸齒,又似旋覆花葉,其葉作層生,每層六七葉,相對排如車輪樣,有六層至七層者,花淺紫色或碧白色,作穗似蒲檯子,亦有似菊花頭者,結實青色,根稠密多項,采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淨,油鹽調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