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黃帝內經》中的調情志

文章導讀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史上的經典巨著, 裡面不僅記載了對身體某個部位疾病的診治, 也記載了對於情志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中治療情志病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情療、心療和意療。 我們來詳細看一看。

在心理疾病的調治方面, 《黃帝內經》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認為凡是不正常的或過度的心理活動, 如不及時調理和防治, 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 引起身心疾病, 還具體地提出了三種心理治療形式:開導對慰式、情志相勝式、刺激治療式。

(一)情療

《內經》很重視情療, 即五志相勝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 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後世醫家繼承並發揮了《內經》的情療法, 也有把情療分為喜療、怒療、恐療、悲療和思療五種療法。

(二)心療

《靈樞·終始》指出:“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寒牖, 魂魄不散, 專意一神。

”《素問·移精變氣論》也指出:轉移病人的精神情緒, 能改變病理心理狀態等。 如此, 可為病人創造良好的環境, 利用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 來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三)意療

《靈樞·師傳》說:“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可見, 有意識地運用正常言行或改變環境等方法治療病人隱性的精神損傷, 能和其志意, 定其心向, 使其遂情適性, 而身心自安。

這三種方法通過五志、移精變氣、和用意識引導這三個方面將人體的心理疾病去除, 從而治療好情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