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心臟健康要注意生物鐘
這個隸屬美國休士頓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小組首次從“分子層面”證實, 心臟存在內在的“生物鐘”, 並且符合人體晝夜節律。 專家建議日常生活中, 我們應順應“生物鐘”來保護好心腦血管。 上海長征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吳宗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教授李勇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個時刻:
黎明時分:此時是腦中風、心梗的高發時刻。 由於清晨體內缺乏水分, 導致血液濃縮, 血液黏稠度增強, 再加上脈搏、心率減慢, 很容易形成血栓。 建議:老人清晨起床後要喝一杯溫開水, 排便時避免用力屏氣,
上午9—11時:心臟活動會達到頂點, 容易發生嚴重心律失常。 建議:心臟不好的人避免情緒波動, 做重要演說前要服藥。
午飯後:飲食會造成血壓、血糖波動, 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 血壓下降幅度比年輕人大, 從而導致血流減慢, 血管淤血, 誘發血栓形成。 建議:1.午餐不宜過飽。 2.飯後打個小盹, 半個小時最佳。 3.起床時躺一會兒, 不易過急過猛。
下午3時以後:適合做些快走、健身、游泳等運動。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 下午運動對睡眠幫助最大, 到了晚上10時, 身體和大腦容易進入較為疲勞的狀態, 使人快速入睡。
晚上9—11點:這是免疫系統調節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