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讀懂小朋友的內心戲 孩子不是叛逆是在探知

孩子不是叛逆是在探知

不讓做, 他偏做

典型案例:爺爺送爸爸一盆精心打理的君子蘭, 爸爸把花拿回家, 擺好, 澆水。 這時, 寶寶一搖一擺地走過來, 伸手去揪君子蘭的葉子。 爸爸急忙阻止:“寶寶別碰這盆花。 ”可他非但不聽, 還嬉皮笑臉地扯下一片葉子。

寶寶的想法:你在擺弄這盆花, 我也能摸一下。

父母怎麼做:1歲左右的嬰幼兒對詞語的理解能力有限。 家長說的話, 寶寶經常只聽進去半截或只聽到自己能理解的隻言片語。 比如說“不要碰那盆花”, 他理解的可能只是“碰”、“花”。 而2歲左右進入第一次叛逆期的孩子, 經常會把父母的話當成開玩笑, 或乾脆反其道而行之, 這其實是追求自主權的表現。 事實上, 家長想阻止孩子做什麼事, 最好的辦法是嚴肅地告訴他“不行”“不要”, 別讓寶寶去猜你那長句子的含義, 更別讓他感受到你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無所謂的。

要設置堅決不能做的“紅線”, 適度懲罰。

喊破喉嚨, 不搭理

典型案例:去海邊玩, 寶寶拿塑膠鏟子挖泥巴, 挖得很起勁。 這時你抓到一隻小螃蟹, 興高采烈地叫寶寶來看, 結果臭小子跟沒聽見一樣。 你把螃蟹拿到他面前, 他看一眼, 還繼續挖沙子。

寶寶的想法:挖沙子好有趣,

我要再挖一會。 爸爸在叫什麼?小螃蟹?我只喜歡挖沙子。

父母怎麼做:當孩子專心做事時, 家長叫他, 他往往不回應。 一方面, 對寶寶而言, 大人認為有意思的, 他並不一定感興趣;另一方面, 嬰幼兒的注意力轉移沒有大人快, 當他在專心做事時, 很難同時關注其他事。 所以, 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節奏來行動。 此時家長不妨把螃蟹放桶裡, 等寶寶挖完沙子再去看。 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 同樣要讓他按自己的節奏來。 這有助於培養注意力, 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

說他錯, 就不改

典型案例:媽媽買了一套積木, 寶寶玩得不亦樂乎, 但他搭了半天也沒有進展。 仔細一看, 原來他硬要把一個三角形塞到圓環裡, 而不遠處就放著一個大小合適的三角框。

媽媽提醒寶寶試試那個三角框, 寶寶卻不理, 依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做法。

寶寶的想法:我想知道三角形和圓環能否放一起去, 一次不行, 再試一次, 兩次不行, 再試。

父母怎麼做:2歲左右的孩子認知水準和自我意識快速發展,

會出現執拗、固執等特徵, 這是秩序形成敏感期。 當他反復糾結兩塊不配套的積木, 其實正在鍛煉立體思維能力和精細動手能力。 家長武斷插手幫忙, 反而會打斷他的學習過程。 如果寶寶顯得很焦躁, 可以溫柔地給他一點指引, 但如果他沒有需要幫助的意思, 家長做個安靜的觀眾即可。

“我的, 不許碰!”

典型案例:在公園和寶寶玩小汽車, 引來幾個孩子圍觀, 有個小夥伴怯生生地走上前, 伸手摸小汽車, 想和寶寶一起玩。 沒想到, 寶寶緊緊抱起小汽車, 大聲說:“我的, 我的, 不許碰!”這種場面讓你特別尷尬卻不知如何是好。

寶寶的想法:這小汽車是我的, 憑什麼給別人!

父母怎麼做:2歲左右, 寶寶產生了“自我”意識, 會刻板地劃分物權, 以此來獲得關於“自我”的概念。 此時, 他以為自己喜歡的、想要的都是他的。 研究發現, 如果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他更樂於分享。 比如, 媽媽出門時在口袋裡裝一包糖, 告訴寶寶:“這是媽媽的, 過一會兒我拿出來分給你和小朋友們。 ”分享時先給寶寶一顆, 然後讓他幫忙把糖果分給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旁邊正放著兒歌,跟寶寶說,“等這首歌唱完,我們就把小汽車給那位小朋友玩。”如此一來,寶寶會把分享當作遊戲的一部分,慢慢變成一種習慣。需要提醒的是,家長切不可為了面子強迫寶寶分享,如果他不願意,就應尊重他。

然後讓他幫忙把糖果分給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旁邊正放著兒歌,跟寶寶說,“等這首歌唱完,我們就把小汽車給那位小朋友玩。”如此一來,寶寶會把分享當作遊戲的一部分,慢慢變成一種習慣。需要提醒的是,家長切不可為了面子強迫寶寶分享,如果他不願意,就應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