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生學看孔子
編者按: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之一, 那孔子的養生之道他是如何理解的年, 如何學習孔子的養生學問。 來瞭解下吧!
從養生學看孔子
孔子一生, 幾乎就沒有中斷過讀書做學問。 “吾十而有五而志於學”, 這是年輕的時候。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已在魯定公六年, “陪臣執國政, ……故孔子不仕, 退而修詩書禮樂”之後, 那時孔子有四十七八歲了。 他說“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差不多也在那個時候。 周遊列國十四年, 被季康子派人請回魯國, 然“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 那時他已六十九歲,
一般人讀書只為敲開“幸福之門”:“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盅粟”, 或許就是最直觀的表述。 一旦敲開了不同標準的“幸福之門”,
但我以為, “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之後, 依然能靜得下心來做學問, 修“六經”, 這是最不容易的。 興致勃勃地返回魯國, 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 “複出”的希望終於落空, 政治生涯由此終結, 對於熱心於政治的孔子, 這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而且, 在此之後, 致命的打擊又接踵而至:六十九歲時, 他的兒子孔鯉去世, 此為老年喪子, 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歲時, 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英年早逝,
或許有人還會感到困惑:這是何苦來著?
人要能夠活得下去, 需有三個條件, 一為目標的牽引, 老人也要有目標的, 此所謂“老有所為”。 人生沒有目標, 猶如行屍走肉, 活得沒有意義;二為情感的滋潤, 包括親情、愛情、友情, 缺乏這種滋潤, 孤獨而且乾澀, 活得沒有滋味;三為內力的支撐, 這內力便是能夠自立于世的智力與體力。 對於孔子來說, 可以說是三條齊備:他在魯國辭職之後, 周遊列國十四年, 可見有足夠的體力,
“修詩書禮樂”, 本來就是他曾經做過而沒有做完的事, “孔子亦不求仕”, 在他完全“退”下來之後, 正好有時間來繼續這項工作, 了卻這一心願。 所以, 從另一個角度說, 做學問, 修六經, 又成了他為之“發憤忘食”的事, 而且使他能夠從中得到快樂, 以至“樂而忘憂”;這個人生的目標, 也是精神的支柱, 使他暮年的生命獲得意義, 充滿亮色。
判斷一個人是年輕還是衰老, 應有兩個維度。 一是從生理上看, 這是絕對的, 年輪不可抗拒, 也無法篡改。 二是從心理上看, 這是相對的。 心態不好, 整天無所事事, 鬱鬱不歡的, 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 有所牽掛, 也便有所寄託。 衰老, 是因為放棄。 “憤而忘食, 樂以忘憂”, 卻能使人“不知老之將至”。
即使從養生學的角度說,“不知老之將至”,亦是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
總結:孔子的一生為我們現代人做了很多的貢獻,養生之道也是第一無二的(文章原載于《益壽文摘》,刊期:2012.06,作者 宋志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即使從養生學的角度說,“不知老之將至”,亦是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
總結:孔子的一生為我們現代人做了很多的貢獻,養生之道也是第一無二的(文章原載于《益壽文摘》,刊期:2012.06,作者 宋志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