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金鐘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Jīn Zhōnɡ Huā

【別名】土連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金鐘花的果殼、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

採收和儲藏:果, 夏、秋季採收, 灑幹;根, 全年可挖取, 洗淨, 切段, 鮮用或曬乾;葉, 春、夏、秋季均可採集,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 高可達3m。 全株除花萼裂片邊緣具睫毛外, 其餘均無毛。 小枝綠色或黃綠色, 呈四棱形, 皮孔明顯, 具片狀髓。 葉柄長6-12mm;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 或倒卵狀長橢圓形, 長3.5-15cm, 寬1-4cm, 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 通常上半部具不規則銳鋸齒或粗鋸齒, 稀近全緣。 花1-3朵著生於葉腋, 先于葉開放;花梗長3-7mm;花萼長3.5-5mm, 裂片綠色, 卵形, 具睫毛;花冠深黃色, 長1.1-2.5cm, 花冠管長5-6mm, 裂片狹長圓形至長圓形, 內面基部具橘黃色條紋, 反卷;在雄蕊長3.5-5mm花中, 雌蕊長5.5-7mm, 在雄蕊長6-7mm的花中, 雌蕊長約3mm。 果卵形或寬卵形, 長1-1.5mm, 寬0.6-1cm, 基部稍圓, 先端喙狀漸尖, 具皮孔;果梗長3-7mm。 花期3-4月, 果期8-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叢中、溪岸、林緣。

資源分佈:分市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及雲南。

【栽培】

生物學特性 為溫帶、亞熱帶樹種, 喜光耐半陰, 耐旱, 耐寒, 忌濕澇, 生於海拔400~1200m的山地半陰坡的平緩地。

栽培技術 用種子、扡插、壓條及分株繁殖均可, 但以扡插繁殖最為方便, 春季可用硬枝扡插, 夏季也可用做枝扡插。

田間管理 移栽時應強修剪, 以減少水分、養分消耗, 促使成活, 乾旱時適當澆水, 夏季酌施肥料。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捲曲, 展平後呈橢圓狀矩圓形至披針形, 長5-14cm, 寬1.5-4cm, 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 邊緣上都有鋸齒, 上表面暗綠色, 下表面淡綠色;葉柄長0.5-1cm。 氣微, 味苦。 果實呈卵球形, 長1-1.5cm.直徑約1cm,多開裂成兩分離的果瓣,

每瓣中間有殘留的膜質中隔, 先端向外反卷, 基部鈍圓。 表面黃棕色至黃褐色, 有不規則的縱橫細脈紋, 中部至頂部的縱溝兩側分佈多數小瘤點, 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 質硬脆。 氣微, 味苦。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細胞, 切向延長, 外被角質層。 瘤點處可見薄壁組織隆起, 外果皮於此處斷裂消失。 中果皮為多列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 排列不規則;散有外韌型維管束。 內果皮為多列厚壁細胞, 約占果皮厚度的1/2, 細胞類方形、類長圓形, 切向鑲嵌排列, 孔溝明顯。 內表皮為1列細胞, 切向延長。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0.5g, 加95%乙醇5ml冷浸數小時, 濾液濃縮至0.5ml, 作供試液;另以齊墩果酸乙醇液為對照。 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CMC-Na薄層板上,

用石油醚-苯-乙酸乙酯-乙酸(10:20:6:0.5)展開13cm, 取出晾乾, 置碘蒸氣中熏, 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份】葉中含有牛蒡甙(arctiin), 牛蒡甙元(arcti-genin), 穗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 穗羅漢松脂酚甙(mata-iresinoside)[1,2],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紫雲英甙(astraga-lin)[1],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 β-羥基洋丁香酚甙(β-hydroxy-acteoside)[3]。 果實中含有牛蒡甙[4, 5], 牛蒡甙元, 穗羅漢松脂酚, 穗羅漢松脂酚甙, 芸香甙, 白樺脂酸(betclinic acid), 熊果酸(ursolic acid),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5], 洋丁香酚甙及β-羥基洋丁酚甙[6」。

【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 主感冒發熱;目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克;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 煎水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葉、果殼:味苦、性溫。 有清熱解毒、祛濕瀉火的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