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腸鳴的治療方法

腸鳴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一種疾病, 但對於腸鳴的治療和日常的護理, 卻並不是大部分人知道的。 對於腸鳴疾病的患者來說, 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 會導致病情惡化加重, 就更難治療。

針對腸炎導致的腸鳴音活躍, 其治療措施如下:

一、病原治療

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療, 可自愈。 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一般也不應用抗菌藥。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 患細菌性痢疾時, 因痢疾桿菌對常用抗菌藥廣泛耐藥, 一般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唑(複方新諾明)、吡呱酸、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空腸彎麴菌腸炎可用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治療。 耶爾森氏小腸結腸炎桿菌腸炎一般應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複方磺胺甲基異唑、四環素、氯黴素等。 沙門氏菌腸炎輕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藥, 重型病人可用氯黴素或複方磺胺甲基異唑。 侵襲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用新黴素、粘菌素和慶大黴素等治療, 可獲良好效果。 阿米巴痢疾、雅爾氏鞭毛蟲和滴蟲引起的腸炎, 可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 血吸蟲病可用吡喹酮治療。 白色念珠菌腸炎以制黴菌素口服, 療效較好。 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 則需應用二性黴素B治療。

二、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

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 可口服補液,

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 碳酸氫鈉, 氯化鉀, 葡萄糖或蔗糖,加水。 脫水或嘔吐較重者, 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三、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藥物

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 可止痛及止瀉。 也可應用氯丙嗪, 有鎮靜作用, 並可抑制腸毒素引起的腸粘膜過度分泌, 使大便次數及便量減少。

具體方法

1、禁食1-2天, 進行補液、消炎、糾正酸中毒。 可採用方法有:·葡萄糖鹽水30毫升/千克體重, 5%碳酸氫鈉2毫升/千克體重, 靜脈滴注。

·硫酸卡那黴素3-5萬單位/千克體重、地塞米松2-4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 2次/日, 連續3-5日。

·慶大黴素1萬單位/千克體重, 地塞米松2-4萬單位/千克體重, 肌肉注射,

2次/日。

2、有出血症狀的可肌肉注射止血敏15-20毫克/千克體重, 2次/日。 或Vk3 0.2-0.3毫克、Vk1 毫克/千克體重, 肌肉注射, 2次/日。

3、止吐可用胃複安, 1-2毫克/千克體重, 肌肉注射, 2次/日。

4、寄生蟲性腸炎時, 除上述療法外, 應給予驅蟲藥

腸鳴這種疾病並不可怕, 只要謹遵醫囑, 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就可以早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