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保健:解決脾胃虛寒的小方法
導語:脾胃虛寒, 即脾陽虛, 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 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 得溫症狀減輕。 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食少, 神疲乏力, 手足不溫,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虛弱。 那脾胃虛寒應該怎麼辦呢?
一、注意飲食調養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 飲食應有規律, 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 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 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 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常見健脾養胃的食物, 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棗, 脾胃虛弱者可以經常食用。 脾胃虛弱的患者還可以選用簡便實用的藥膳——
胡蘿蔔大米粥:大米100克, 胡蘿蔔50克, 大米煮成粥後加入胡蘿蔔, 煮熟爛後食之, 有健脾溫胃的功效。
糯米小麥粥:糯米50克, 小麥仁60克, 煮成粥後加糖適量, 調味服用, 有健脾益中氣之功效。
芡實茯苓粥:芡實15克, 茯苓10克, 大米適量。 前兩味入鍋, 加水適量, 煮成軟爛, 再加入大米適量, 繼續煮爛成粥, 分頓服。 芡實茯苓粥有健脾除濕、澀腸止瀉之功效。
二、適當服用藥物
中醫脾胃虛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 脾胃氣虛者多氣短乏力、頭暈、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大便溏瀉、面色萎黃, 可服用參苓白術散和香砂養胃丸。 脾陽虛主要表現為胃腹冷痛, 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 大便稀, 可用附子理中丸。 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 口幹、容易饑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可服用參梅養胃顆粒。
三、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 使胃腸蠕動加強, 消化液分泌增加, 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 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 促進新陳代謝, 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每天順時針按摩腳趾肚40~80次, 重點是第二個腳趾, 對緩解胃痛、養胃都很好。 每天上床後, 雙手搓熱, 將熱掌心(勞宮穴)貼在胃和肚臍上, 待熱度稍減, 再順時針按摩30~40次。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 仰臥床上(天氣冷時可在被窩內進行), 雙手掌重疊, 置於肚臍部位, 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60次, 或至腹部覺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