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祛濕前要分清是“濕熱”還是“寒濕”,不然別指望體內濕氣能除

只要對養生稍有關注的人群, 大多聽過“濕”這個詞, 它與我們理解的潮濕意義不同, 在中醫裡它屬於致病的“六邪”之一, 中醫最怕它是因為它容易沾惹其他病邪, 出現風濕、寒濕、暑濕等。 而今天要和大家一同瞭解的是, 人人都可能會沾惹上的“濕熱”與“寒濕”。

一、濕熱的主要表現

1、脾胃濕熱

容易腹脹、噁心、厭食、口幹口苦、皮膚油膩、愛長痘、大便稀薄、小便赤黃、身體笨重無力。

2、肝膽濕熱

兩脅酸痛、眼睛黃、皮膚黃、小便黃、口苦、噁心、腹脹、舌苔黃厚, 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

3、下焦濕熱

下焦包括腸道、膀胱和胞宮(子宮)。 會有腹痛、腹瀉、口渴、舌苔紅, 肛門處會有灼痛感;小便出現尿急、尿痛、尿黃;女性容易出現腰部酸痛, 白帶顏色黃、質地粘稠、氣味腥臭等, 易患婦科病。

二、寒濕的表現

1、怕冷

不僅僅是冬天怕冷, 初秋、初春等季節都存在畏寒現象, 尤其是女性在經期畏寒現象加重。

2、舌苔發白

反復口腔潰瘍, 容易咳嗽, 痰液出現稀白。

3、容易腹瀉

尤其是穿的少、吃冷飲或寒性水果之後, 極容易腹瀉。

4、長斑、虛胖

臉色發白、發青、發暗甚至發黑, 就是沒有紅潤現象。 尤其是女性, 容易小腹肥胖。

5、關節痛

包括四肢關節、頸肩部位、腰背等, 酸痛部位越多, 時間越長, 說明體內濕寒越嚴重。

濕熱、濕寒如何調理?

濕熱的調理原則是去濕、瀉熱、清火, 所以在飲食上主要選擇:薏米仁、蓮子、紫菜、紅小豆、綠豆、扁豆、苦瓜、黃蓋、冬瓜等。

除了飲食之外, 要舒緩情緒、避免熬夜、忌辛辣大補食物、勤鍛煉, 如果情況嚴重, 需要中醫辨證調理。

寒濕調理原則是去濕、補陽氣、補氣血、保暖。 所以可以選擇:紅棗、生薑、陳皮、茴香、薏米、紅豆、肉蓯蓉等食物或藥材。

養生保健方面可以通過刮痧、拔罐、艾灸進行驅寒, 運動時能出汗最好。

不過寒濕體質, 任何季節都應該避免冷飲、寒涼食物, 生活起居更應該避免長期吹空調和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