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最傷腸胃!記住這個時間吃晚餐最佳
很多人用“過午不食”這種方法減肥、養生。 近日, 有媒體報導, 杭州29歲的小夥子5年過午不食, 結果胃黏膜廣泛充血糜爛, 長了兩個直徑大於2釐米的潰瘍, 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那麼, 所謂的“過午不食”究竟是養生妙法, 還是毀身“利器”?相信今天的分享會讓你有全新的認識。
資料圖(供圖/視覺中國)
“過午不食”不是養生, 不適合現代人生活。
“過午不食”從字面理解就是過了正午(中午11點到下午1點)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進食了。 它最早來源於佛教。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 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
後來, 過午不食在醫學中曾被明末清初的醫學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提及, 特指血證兼痰證飲食最需要注意飲食禁忌的道理, 過午不食更應該理解為“非時不食”, 即按時進食, 也就是說在該吃的時候吃, 不該吃的時候不要吃。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專家姚震指出, 一日三食是人類經過千萬年的進化所形成的最合適的生存方式, 如果刻意打破這一固定“模式”,
“過午不食並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 ”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認為, 現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 遠比古時的僧侶承受的更多, 因此我們必須保證每天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能量。 而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本身就存在客觀的個體差異, 經常坐辦公室的跟經常做體力勞動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 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
更有甚者認為這是一種很不錯的減肥方法, 並以身試法, 北京華信醫院營養科徐琳琳表示, 這種方法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大, 腸胃損傷是最直接的, 也是危害最大的。
“過午不食”應該因人而異, 不可盲目照搬。
而且, 身體內部有著自己的調控識別, 長時間挨餓, 會讓身體對這種行為作出調控反應, 加強胃腸對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 降低基礎代謝率, 使更多地能量轉化為脂肪。
養生必須飲食有節
不進食和少進食是兩個概念, 大家千萬別混為一談。 尤其是不吃晚餐存在一定的危害。 不吃晚飯容易誘發低血糖, 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 會導致器官營養供給不夠,
每天的17—19點是最佳的晚餐進食時間。 吃得太早, 睡前容易餓, 不僅影響睡眠, 也會影響胃部健康。 但也不能吃得太晚, 最遲也要與睡覺相隔4個小時。 這樣不僅可以給腸胃消化吸收營養留有充足的時間, 而且還可以做一些比較舒緩的運動, 讓攝入的熱量可以進行代謝。
北京華信醫院營養科徐琳琳強調, 晚上的活動量一般會比白天少一些, 建議晚餐要適量, 清淡為主, 少吃高鹽、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 也要保證均衡的營養,
正常的養生之道應該是“飲食有節”, 一方面飲食要有份量節制, 即“先饑而食, 食勿令飽;先渴而飲, 飲勿太過”;另一方面飲食要有時間觀念, “不饑強食則脾勞, 不渴強飲則胃脹”, 既不能“過午不食”, 也不能“時時都食”, “食少節身方為根本。 ”
本文綜合:健康時報、科技日報、北京晚報等網路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