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基底節區小軟化灶的成因
現在簡單的介紹一下軟化灶的概念, 腦組織壞死超過一定時間後, 就會形成軟化灶, 好比腦梗死、出血、外傷, 過了急性期(一般一個月) 最後留在腦內的就是片狀軟化灶。 這是一個永久的“紀念” 對人體不會有什麼影響, 所以不用特別處理。 下面一起看看左側基底節區小軟化灶的成因。
一成因
因腦組織需氧極高, 一旦動脈受阻必然導致供應區域的軟化, 腦軟化亦即其他器官的梗死。 大者為軟化, 小者為腔隙, 多數腔隙稱腔隙狀態。 引起軟化及腔隙狀態的原因有栓塞, 動脈血栓形成, 動脈痙攣, 迴圈功能不全等病因。 軟化可分為貧血性及出血性兩種, 動脈阻塞可造成貧血性軟化, 亦可以為出血性軟化, 而靜脈阻塞則幾乎完全為出血性軟化。 貧血性軟化的病變過程大體上可分為三期:壞死期、軟化期、修復期。 軟化區內的細胞已壞死, 缺血性半暗帶(半月區)的細胞調亡或凋亡前狀態,
二介紹位置
1基底節區, 影像學名詞。 包括:基底節及其周圍白質、內囊。 為一不太明確的區域。
2內囊, 概念很明確, 包括內囊前肢、內囊膝部及內囊後肢。
3基底節區是否包含丘腦?
4臨床上部分醫生把丘腦出血也列入基底節區腦出血, 有待商榷。
5目前國際上不把丘腦出血列入基底節區出血, 可以認為丘腦不在基底節區內。
三概念
基底節(Basal ganglia)(又稱基底神經節)是指從胚胎端腦神經節小丘發育而來的神經核團, 是大腦的中心灰質核團, 包括杏仁核、紋狀體和屏狀核。 紋狀體又分為:尾狀核和豆狀核, 豆狀核又可分為:殼核和蒼白球。 殼核和尾狀核合稱為新紋狀體,
看完上面的左側基底節區小軟化灶的成因後, 對於軟化灶的概念有所瞭解了, 軟化灶對於人體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處理, 只會一直存在那裡, 本文還介紹了, 具體的左側基底節區的位置, 一定要仔細看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