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心律慢的原因和治療

導致心率慢的原因比較多, 比較常見的就是生理性的原因和病理性的原因, 比如說應激性, 就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況下, 出現了機械性的, 或者是電活性地收縮的現象, 這就容易導致心率出現問題。 另外還有傳導性的心率慢。 如果出現心率慢的情況, 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和診斷。

心律慢的原因和治療

(1)心肌細胞的生理性能:

心肌細胞具有兩種:一種是工作心肌細胞, 具有收縮功能;另一種是心臟傳導系統, 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交接區、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頃野纖維(圖1)。 心臟傳導系統有形成心臟激動的功能, 即自律性。 兩種心肌細胞均有接受及傳播心臟激動的功能, 分別稱為應激性及傳導性。 工作心肌細胞在生理情況下無自律性, 但在病理條件下, 也可形成激動。 心肌的自律性、應激性及傳導性的改變, 均可導致心律失常。

①自律性:自律性來源於心臟傳導系統的起搏細胞,

其電生理特性與一般心肌細胞不同, 靜息電位不穩定, 發生自動緩慢除極, 一旦達到閾電位, 即可發生自發的除極過程而產生激動。

正常情況下, 竇房結產生激動的頻率最高, 控制整個心臟活動, 為心臟的起搏點, 形成竇性心律。 當竇房結起搏功能發生障礙時, 則下一級的傳導系統, 通常是交接區可代替竇房結作為心臟的起搏點, 以維持心臟收縮和舒張活動, 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 如竇房結以外的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 超過了竇房結而控制部分或整個心臟活動, 即形成過早搏動或異位心動過速。 近年來心肌電生理的研究, 房室交接區自上而下可分為3部分:房結區、結區及結束區。

結區無自律性。

②應激性:心肌對一定強度的刺激能引起反應, 表現為電活動及機械性收縮。 心肌在接受刺激後其應激性發生一系列變化, 在一次激動之後, 對接踵而來的刺激不產生反應, 此期稱為不應期。 在不應期的初始階段, 不產生任何反應,

稱絕對不應期, 其後一段很短的間期內, 只有強的刺激才能引起微弱的反應, 稱相對不應期。 心臟不同部位的不應期長短不一, 房室結區最長, 心室肌次之, 心房最短, 右束支較左束支長。 正常情況下, 心室肌的不應期大致相當於心電圖中的Q-T間期, T波頂峰之前為絕對不應期, 其後為相對不應期。 心率愈慢, 不應期愈長, 心率愈快, 不應期愈短。 于心室相對不應期開始, 大約相當於T波頂峰, 其應激性可異常增強, 較弱的刺激可導致很強的反應, 稱為易損期。 如室性過早搏動發生在T波頂峰, 易引起室性心動過速。 在不應期之後的一段很短時間為超常期, 此期發生反應所需閾電位較低。

③傳導性:心肌可將衝動傳導到鄰近組織。

心臟各部位的傳導速度不同, 房室交接區最慢為50~200mm/s, 浦頃野纖維最快4000mm/s, 房室束1000~1500mm/s, 心室肌300~400mm/s。 心肌的傳導性與應激性密切關聯, 在心肌的絕對不應期中傳導中斷, 在相對不應期傳導速度明顯減慢, 這種生理現象稱干擾。 不應期異常延長, 則發生傳導阻滯。

(2)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

心肌細胞的電活動是各種離子在細胞內外分佈不同和轉運造成的。 在靜息時, K 離子濃度在細胞內高於細胞外, 而Na 離子則相反。 帶正電的K 離子向細胞外滲出, 而帶負電的蛋白質和C1- 離子被留在細胞內。 因而形成細胞膜內帶負電, 細胞膜外帶正電的極化狀態。 多數心肌細胞膜內外電位差為-80~-90mV, 稱為膜靜息電位。 當心肌細胞應激時, 極化狀態轉入除極過程, 膜電位減低(按絕對數值計算, 即負值變小), 一旦降到閾電位水準即觸發動作電位而激動。 心肌細胞膜有不同離子的各自通道, 在激動過程中通道開閉, 形成離子轉運。 將微電極插入心肌細胞內, 在心肌細胞激動過程中可記錄到動作電位曲線。 按曲線變化的順序可分為5個相, 以心室肌工作細胞動作電位曲線(圖2)為例。

以心室肌工作細胞動作電位曲線(圖2)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