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偏頭痛患者往往是“有故事的人”

很多偏頭痛患者都是“有故事的人”, 例如有著痛苦的感情經歷, 大腦過敏就會製造出各種痛苦的感覺。 醫學專家稱, 對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多管齊下, 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針灸理療以及調整睡眠等, 或許有一定效果, 但就是很難“斷根”。

表現:偏頭痛也可以是頭的兩邊都痛

很多人都患有偏頭痛,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醫師曾昭龍介紹說, 我國18~65歲成年人偏頭痛的發病率為9.3%。 根據字面上的理解, “偏”頭痛是頭的一邊痛, 但有40%左右的患者偏頭痛並不典型, 可以出現在頭的兩側、頭頂、前額、後腦勺等部位。

偏頭痛發作呈搏動樣疼痛, 好像跟血管跳動一樣, 並伴有噁心、嘔吐、怕光、怕聲、流淚等症狀。

調查發現偏頭痛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性, 在一些家族中可見到多人患病。 雖然目前對偏頭痛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理並不十分清楚, 但醫生們發現許多因素如情緒、天氣、噪音、氣味、光線、某些食物等可誘發偏頭痛。 例如, 國外有科學家研究發現, 偏頭痛患者怕光可能與視網膜細胞中含有的黑視蛋白有關, 這種蛋白可與光(特別是藍光)發生反應, 影響機體的生物鐘。 曾昭龍稱, 如果日常生活中發現吃某樣東西容易出現偏頭痛, 如喝酒、吃臘肉、吃味精或醬油等, 就應儘量避免。

發病:偏頭痛跟精神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大多數偏頭痛患者做大腦核磁共振檢查沒有發現異常, 提示這種病並沒有結構性的病變。 那麼, 偏頭痛究竟從何而來?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霍華德·舒賓納博士解釋稱, 一個人的身心是緊密關聯的, 我們在害怕、憤怒、悲傷的時候身體都有反應, 感情上的傷痛可以轉化為生理上的疼痛。 有時, 我們的身體出現反應, 卻沒有意識到情緒的變化, 疼痛就是典型的例子。 很多患者的偏頭痛、慢性緊張性頭痛、不明原因的腹痛、頸背痛等慢性疼痛是由一系列令人精神緊張的生活事件引發——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例如有著痛苦的感情經歷, 卻不願意面對。

原來, 大腦控制我們的身體, 定期發出指令調整呼吸、心率、大小便等,

而大腦也可以產生各種疼痛, 當身體或者情感受到傷害後, 大腦的杏仁核等處就會產生痛的感覺, 提示自己有危險。 早在兒童時期, 不良遭遇就令患者的大腦過敏, 容易覺得“有危險”。 研究發現, 與偏頭痛相關的基因表達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例如患者每日受到的精神壓力可決定大腦是否會偏頭痛發作。 因此, 舒賓納建議用開明的心態對待偏頭痛的症狀, 便可能找到慢性疼痛的原因。

偏頭痛與抑鬱症存在關係。 美國的研究發現, 偏頭痛患者出現重性抑鬱的機會比沒有偏頭痛者多5倍, 而有抑鬱症的患者患偏頭痛的機會也比別人高3倍。 負責研究的美國密西根大學流行病學教授拿俄米·布瑞斯勞博士認為,

兩種病在生物學上存在關聯, 可能與大腦的激素等化學物質有關, 建議治療偏頭痛的時候要看看有沒有抑鬱症, 反之亦然。 曾昭龍稱, 臨床上經常見到反復發作的偏頭痛患者併發抑鬱和焦慮。

治療:吃藥、打針、睡好覺

大多數患者的偏頭痛偶爾發作, 吃點藥就好了。 少數患者經常發作, 他們頭痛欲裂, 無法工作, 甚至無法過正常的生活, 去吃藥打針也無效, 最終陷入孤獨與絕望。

曾昭龍稱, 偏頭痛很難治“斷根”, 發作時可以用止痛藥緩解疼痛, 反復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一些調節神經血管功能的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可連續服用3~6個月, 少數患者一停藥就復發, 則服藥時間更長甚至長期治療。 常規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性偏頭痛患者可以嘗試用肉毒素治療,

療效可維持半年左右。 伴有頻繁嘔吐的偏頭痛還需要用些止吐藥治療。 他建議患者特別需要保持舒暢的心情, 有心理問題者可以配合抗抑鬱藥物及心理治療。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布魯斯博士則認為, 睡眠不足可以誘發偏頭痛。 一些動物實驗發現, 剝奪睡眠可影響一些與慢性疼痛有關的蛋白。 偏頭痛令人睡不著覺, 而失眠又令偏頭痛惡化,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他認為偏頭痛患者應保證充足的睡眠, 但有時睡夠了還是頭痛, 就可能是睡得過多了。 例如, 上班時每天早上6時起床, 到了週末就9時才起床, 作息不規律也可引發偏頭痛。 因此, 保持規律的作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