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80后潘健“割肝救父”:展現男人本色

廣西橫縣的“80后”獨生子潘健為救患肝癌父親毅然“割肝”的事跡近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走訪潘健家庭發現, 潘健身上既體現出“80后”聰明活潑、有主見有個性的特點,

更有一種為他人著想、勇于擔當的可貴品質。

23歲的廣西男孩潘健是一名藝術類院校大四學生, 今年5月, 潘健的父親查出患有原發性肝癌伴乙肝后肝硬化, 只有進行肝移植才有可能康復, 在等不及尸源性肝供體的情況下, 潘健說服父母、親人, 毅然做出捐肝救父的選擇, 最終手術成功、父親獲救。

記者24日走進潘健家里時, 一家人剛從廣州返家沒幾天。 “我和爸爸都恢復的挺好。 ”一身休閑打扮的潘健說, 自己的肝已經恢復了85%, 父親的肝恢復了近80%, 也沒有什么異常反應, “我跟爸爸開玩笑說, 你看, 把我的肝給你, 你又年輕了很多吧。 ”

談及當初做出捐肝選擇時的情形, 潘健說自己內心始終沒有絲毫猶豫,

因為“這是挽救爸爸生命的最后一個辦法了”。 但當時家人并不同意他的決定, “我們都老了, 可他還年輕, 以后的路還長, 不想讓他承受風險、影響他以后的生活。 ”潘健的母親說。 為此, 潘健上網查找了很多肝移植方面的知識, 知道活體肝移植的成功率很高, 而且年輕人會恢復得很快, 潘健就用這些知識來說服父母并“一錘定音”:“肯定會成功的, 不用想那么多了, 就用我的肝吧。 ”

在兒子決定捐肝之后, 潘媽媽心里就一直很糾結, “在廣州做手術的那幾天我連續幾個晚上睡不著覺, 但潘健總是每天都嘻嘻哈哈的, 還鼓勵我說‘媽媽別怕, 還有我呢’, 其實他好幾次晚上睡覺時都因為擔心爸爸而流淚。 ”

在媽媽眼中, 潘健從小獨立性就很強,

“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 我和他爸都在鎮里上班, 周末才能回家, 平時他就一個人在家做飯燒菜, 這種情況延續了七、八年。 ”和很多“80后”一樣, 潘健也和父母有很多分歧, 但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一味叛逆, 而是和父母耐心溝通。

“父母就像我的朋友一樣, 我們幾乎無話不談, 有時候我就直接管媽媽叫‘美女’, 管爸爸叫‘老潘’, 他們聽到總是笑呵呵的。 ”潘健說, 雖然是個男孩子, 但自己很“戀家”, 在學校經常給爸媽打電話, 周末或有空的時候就會回家和爸媽聚聚, 有時候還會下廚做做飯菜, 比如在爸爸生日的時候給他煎兩個雞蛋。

“經過這次事件, 發現孩子真的是長大了, 在困難面前非常勇敢, 愿意為他人著想。 ”潘媽媽說,

在爸爸生病期間, 潘健總是請求她處處“縱容”爸爸。 “兒子是學室內設計的, 房子裝修的時候, 他和他爸爸的裝修理念不一樣, 我想讓他來安排, 他卻說按照爸爸的想法做;他爸喜歡音樂, 想買音響, 我不想讓他買, 兒子又勸我說, 爸爸喜歡就讓他去買, 只要爸爸高興就好。 ”

而在廣州的醫院檢查時, 除潘健外, 潘健的叔娘也具有捐肝的條件、也要求捐肝給潘健的父親, 但潘健堅持不讓叔娘捐肝, “叔娘有兩個孩子, 都還小, 她要是有個三長兩短的他們怎么辦, 而我還年輕, 恢復起來也比較快。 ”

面對家庭和社會上的諸多贊揚, 潘健卻覺得沒什么。 “我相信不管誰遇到這種情況, 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