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有效性遭質疑 澳醫師被要求削減處方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日報》5月16日報導, 澳大利亞醫師被敦促應減少抗抑鬱藥的處方, 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些藥物已經銷售量過大。
據報導, 十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每天服用抗抑鬱藥物, 而且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數不斷上升, 精神科醫師稱, 支持這些藥物有效性的研究正在減少。
Orygen青年健康研究中心的心理醫生大衛博士(Christopher Davey)說, 科研人員對更多關於抗抑鬱藥物的研究進行了分析, 包括此前沒有公佈的負面試驗, 結果發現, 這些藥物對於30%到40%把服藥作為唯一治療手段的患者來說是無效的。
大衛博士和同事錢納教授(Andrew Chanen)在《澳大利亞醫學期刊》上寫道, 早期研究報告陳述的較強藥物效果, 部分是因為有製藥公司參與, 並且選擇性地彙報了積極的結果。
大衛博士和錢納教授說, 可能削弱藥物有效性的一個因素是試驗中安慰劑的反應率越來越高, 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
在過去二十年裡, 患者對安慰劑的反應率穩步增長, 導致藥物反應率與安慰劑反應率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雖然安慰劑反應是一個複雜的現象, 但兩人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 更多症狀輕微的人被納入試驗(這些患者對安慰劑的反應更加敏感)以及研究參與者對病情好轉的期望值提高, 可能加劇了這種現象。
此外, 還有可能是因為, 不論是否接受治療,
此外, 也有證據顯示抗抑鬱藥物可能對兒童有害, 例如, 據說需要對10名年輕人施以抗抑鬱藥物治療, 才能夠在一個人身上看到明顯的改善。 但如果對112名年輕人施以抗抑鬱藥物治療, 其中一人會出現諸如自殺念頭或性情更加煩躁這樣的傷害。
醫師說, 研究還表明, 心理治療, 如認知行為療法(一種可以幫助個人改變無益或不良生活習慣、情感和行為的心理諮詢)的效果, 過去一直被誇大了。
最近的研究在評估抑鬱症的獨立治療時已經把心理治療同抗抑鬱藥物相提並論, 也就是說, 很多人對此沒有反應。
大衛博士說, 很多人明顯從抗抑鬱藥物中受益, 但如果人們感覺服藥沒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