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威嚴的父母 還是輕鬆的朋友?
家長是複雜的角色, 應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調整形象
近日, 有媒體報導, 東莞一名小學生的父親因為老師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他, 感到“爸爸的形象被毀”, 於是給孩子轉了學。 這位父親表示, 老師可以批評孩子、批評家長, 但不應讓孩子看見父親狼狽不堪的一面。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當展現怎樣的形象呢?中國傳統的家長總是傾向于塑造威嚴的家長形象, 這與我國傳統思想中的“長幼有序”不無關係;而也有不少新式家長認為, 和孩子成為平等的朋友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A
只注重“長幼有序”, 或給孩子帶來傷害
中國的傳統思想中一直有“父子有親, 長幼有序”的觀念, 即父子之間要親愛, 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 而一些家長卻只做到了“長幼有序”, 忽視了親子之間溫馨的關係。
吳女士回憶起兒子幼年時代發生的一件小事, 感歎道:“家長太過嚴厲會給小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她說, 在一次家庭聚餐時, 兒子有點調皮, 坐在凳子上扭來扭去, 結果從凳子上摔了下去, “摔得很重, 凳子都倒了。 但他摔倒時瞬間的反應並不是哭鬧,
吳女士表示, 在兒子小的時候, 孩子的爸爸一直都保持著威嚴的父親形象, 在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規矩很多且很嚴厲。 即使兒子犯了一些小錯誤, 也可能會被批評, 這讓兒子在他爸爸面前變得很怯懦。
隨著兒子逐漸長大, 成為中學生, 父親的態度也不再似幼時那麼嚴苛, “但孩子還是和我更親近一些。 ”吳女士認為, 父親太過嚴厲確實會給孩子內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但她也承認, 兒子成為一個懂禮貌、勤奮好學, 且幾乎沒有壞習慣的人, 跟父親的嚴格要求不無關係。
提及自己的父親, 伊伊說:“他對我的嚴苛, 導致我對他人也很嚴苛。 ”父親要求伊伊對自己的話無條件服從,
伊伊的父親在工作中處於管理層。 伊伊認為, 父親的職業對他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影響, “可能他在工作中管人管習慣了, 回家對我也是一副領導的樣子。 ”
B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有點難!
實際上, 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式父母認為, 家庭環境應當是開放且民主的, 親子之間的關係應該像朋友一樣, 平等尊重, 無話不談。 那麼, 家長真的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嗎?
許多家庭的父母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以平衡家庭中的氛圍:如果父親比較嚴肅,
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校長陳峰認為, 父母很難跟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但人格上的平等是可以做到的。 他表示, 父母與孩子天然的血緣關係決定了親情的建立不同於友情, 親子之間更不可能像朋友一樣決裂;同時, 不僅在我國, 即使在西方國家, 家長的威嚴形象都是自古有之, 這種傳統的“長幼有序”深刻烙印在人們的思想和社會文化中, 是很難改變的。
“朋友”一詞如何定義?我們往往認為,
C
家長角色複雜, 宜因時因事恰當轉換
作為對孩子影響最深刻的人, 家長身份中包含著親生父母、養育人、導師、朋友等多重角色, 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 這些角色此消彼長, 聯合發揮著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作用。
于勇前的兒子就讀美國某名校, 他曾將自己與兒子之間的書信往來結集成書, 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書中有所體現。 于勇前認為, 家長應當注重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 要在家中做到不怒自威。 “但並不是通過訓斥和批評的方式, 而是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讓孩子自然地信服自己。 比如在工作上取得成就, 在家中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和處理事情的方法, 當孩子自己驗證過之後, 會覺得爸爸媽媽說的是對的, 這種對家長信服的心理就建立起來了。 ”
陳峰則表示, 家長應當是多面性的, “父母”二字包含著生父母、養父母、育父母、導父母和友父母。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 在每個階段, 他們接受價值觀、接受教育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幼稚園的孩子是很聽父母話的;到了小學,會聽老師的話;初中時,又和同齡的朋友交流得更多;到了高中,他們開始接收更多來自家庭和學校之外的價值觀輸入,比如權威人士、媒體等等。”他認為,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家長應當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角色,在生父母、養父母、育父母、導父母和友父母的多面狀態中切換,才能在每個階段都和孩子進行順暢的交流。
除了根據不同階段調整不同的角色之外,陳峰認為,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父母也需要轉換形象。正如前文所說,在有關社會規則和人生閱歷等嚴肅的問題面前,父母必須建立一定的威望,向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因為這關係到孩子人生的基本方向。“因為孩子不僅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他們離開家庭踏入社會時,需要知曉一定的社會規則和人生閱歷。”而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父母則不應過於嚴肅,應表現得更像是孩子的朋友。“父母是多面孔的,這樣的家庭在相處中幸福感會更強烈。”陳峰說道。(記者 付怡)
“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幼稚園的孩子是很聽父母話的;到了小學,會聽老師的話;初中時,又和同齡的朋友交流得更多;到了高中,他們開始接收更多來自家庭和學校之外的價值觀輸入,比如權威人士、媒體等等。”他認為,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家長應當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角色,在生父母、養父母、育父母、導父母和友父母的多面狀態中切換,才能在每個階段都和孩子進行順暢的交流。
除了根據不同階段調整不同的角色之外,陳峰認為,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父母也需要轉換形象。正如前文所說,在有關社會規則和人生閱歷等嚴肅的問題面前,父母必須建立一定的威望,向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因為這關係到孩子人生的基本方向。“因為孩子不僅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他們離開家庭踏入社會時,需要知曉一定的社會規則和人生閱歷。”而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父母則不應過於嚴肅,應表現得更像是孩子的朋友。“父母是多面孔的,這樣的家庭在相處中幸福感會更強烈。”陳峰說道。(記者 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