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論之動與靜
在中國少林寺是佛家的代表, 少林寺僧人的養生論, 更是少林寺高曾多年健身養生的經驗, 是實踐過程總結積累的, 總體而言歸納總結為兩個字,
動就是人的形體身子要動, 靜是心、腦、精神境界要靜。 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形而上者靜, 形而下者動”。 靜, 靜禪、靜心、靜腦。 佛家認為坐禪的本身是一種內氣功, 坐禪可以使“經絡疏通, 氣血暢通, 陰陽平衡, 衛固宗壯, 真氣充盈”。 通過坐禪也就達到“養身健體, 防治疾病, 益壽延年”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坐禪看成單一的信仰行為, 而是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修身養性, 健身強體的運動。 靜心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心為五臟之首”, 少林寺僧認為靜能養心, 心靜即能少病, 靜能養心, 靜腦就是控七情, 寡六欲, 精神狀態的疾病都是“思維雜亂所致”, 強調“腦心靜, 思必純”。
佛家養生精神務靜的同時強調形體要動,
除此之外, 還要堅持冷水浴和曬太陽,
飲食上, 飲白開水, 用金銀花、連翹泡水, 以五穀雜糧為主食, 講究“日餐三變, 七日大變”突出一個雜字, 就是多樣性。 定時、定量, 不暴飲暴食, 不吃剩菜剩飯。 僧人的生活方式和俗人不同, 例如素食、單身、坐禪唸經等, 他們的的養生經驗和方法也有其獨特之處。 “內壯外瘦”就值得研究吸收, 他可以避免現代生活帶來的一些所謂“富貴病”, 如營養過剩、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等。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少林紮根並發展成了自己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