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抱寶寶不正確小心腿變形

兒童步態異常常與錯誤育兒習慣有關, 用背帶背寶寶類產品需防影響脊柱和雙腿發育

仔細觀察上幼稚園的孩子們, 會發現有些人走路不太美:左右搖擺像只小企鵝, “內八步”像滑稽小丑, 或者“外八步”像卓別林。 醫生指出, 相當多的兒童步態不穩與錯誤育兒習慣有關, 例如過早使用學步車、抱孩子姿勢不當等。 別小瞧這個問題, 步態不穩可能影響膝關節發育, 造成變形腿進而因用力點長期偏移, 危及腰椎健康, 嚴重者還會影響到頸椎。

長期被側挾 雙腿骨變形

5歲女孩小蒙右腿向內側彎曲, 左腿向外彎,

像書名號“》”, 走路搖搖晃晃。 X光檢查顯示, 她的腿骨已經變形, 更糟糕的是, 骨盆已發生傾斜, 變得左高右低。 父母曾帶小蒙求醫, 被告知是“缺鈣引起的佝僂症”。

“實際上, 小蒙得的是結構性步態不穩, 並非佝僂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埔院區康復科主任王楚懷教授指出, 佝僂症兒童的一個典型表現是O形腿或X形腿, 而小蒙不符合這一診斷。

小蒙媽媽告訴醫生, 孩子小時候長期由年邁的奶奶帶。 老人抱不動小蒙, 背在身上的話又不方便哄, 便用胳膊夾住她, 將她整個擠靠在腰一側, 用身體頂住她。 “孩子的腿骨和關節很軟, 長期保持這樣的姿勢, 受外力擠壓, 就會變形。 ”王楚懷指出, 小蒙的病情已經影響到骨盆, 再發展下去將會引發脊柱側彎。

她需要儘快佩戴矯形支具, 同時進行運動治療。

抱娃別分腿環腰久坐

“經常有家長問:孩子走路呈‘外八字’或‘內八字’, 是不是缺鈣造成的?其實這是步態問題, 常和錯誤的育兒習慣有關。 ”王楚懷說, 如讓孩子趴在大人背上, 因孩子長時間雙腿分開, 髖關節外扯, 容易造成“外八字”。 背孩子時, 由於孩子視線被大人的脊背遮擋, 只好歪著脖子看景物, 有可能造成脖子側歪。

王楚懷指出, 年幼時被抱的姿勢不當等, 容易造成姿勢性步態異常。 嚴重的姿勢性步態異常如果長期不進行糾正, 可演變為結構性步態異常, 造成腿骨、骨盆變形, 進而影響到脊柱的正常發育。

如今, 不少媽媽用背帶、背袋或背巾抱寶寶, 省力且能增進親子情感交流。

然而, 如果選用的產品品質欠佳、抱的姿勢不對或抱的時間太久, 也可能對脊柱發育造成影響。 王楚懷建議, 儘量不要將寶寶背在身後, 特別是不要讓孩子在大人背上睡覺。 六個月內的小寶寶, 使用背袋或背巾時可採取橫抱式, 對脊柱的發育不會有影響, 且能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學步車可導致“外八字”步

需要強調的是, 過早使用學步車是造成步態不穩的一大常見原因。 王楚懷說, 利用學步車學走路, 隱患不少。

首先, 學步車滑動速度較快, 寶寶不得不靠著學步車的擋板, 雙腿向外蹬地以保持向前走的動力, 或維持身體的重心。 當孩子可以獨立走路時, 就會習慣性地走路蹬地, 步態呈“外八字”, 左右搖擺。

嚴重者還可能因腿骨變形, 進而影響脊柱的發育。

其次, 孩子沒有經過在走路時獨立維持平衡的階段, 長大後, 四肢平衡和協調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王楚懷指出, 不要讓剛開始扶站的寶寶使用學步車。 在學步階段, 可以允許孩子玩小推車, 或推動小椅子, 同樣能起到增強孩子腿部力量的效果, 而且孩子可以自主保持重心和身體平衡, 並在準備好了的情況下, 隨時放手, 獨立行走。

充分爬行有利於脊柱發育

“別人家的孩子11個月就會走了, 我們家的孩子都一歲多了, 怎麼還在爬?”經常有媽媽這樣抱怨。

其實, 孩子生長發育有敏感期和既有規律:先學會爬, 再學站和走, 在學走的階段, 可以爬走並用。 王楚懷說, 熟練掌握爬行技巧的寶寶,

一般都能順利完成從爬到走的過渡, 因為在爬的過渡期裡, 他們的頭、頸、手、臂、腿、腳和肘、腕、膝、踝關節, 都得到充分鍛煉, 為走打下了良好基礎。 否則, 孩子腿部力量發育跟不上, 骨頭比較軟, 太早開始走, 有可能引發步態異常, 甚至導致腿骨變形。

充分爬行, 對脊柱發育也大有好處。 “寶寶爬的時候會不自覺抬頭, 同時腹部往下, 這可以幫助孩子鍛煉脊柱的彎曲度和腰部肌肉。 ”王楚懷指出, 而跳過爬的階段的寶寶, 也就失去了對寶寶生長發育很重要的鍛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