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害怕心慌發抖也是一種病

每千人有兩例嚴重恐懼症

恐懼症離我們並不遙遠。 曾有研究統計表明, 平均每1000人裡, 就可能有2例嚴重症狀的恐懼症病患。

恐懼症最常見的有場所恐懼, 如怕呆在空曠的廣場或者密閉的電梯間;社交恐懼, 如怕跟人說話、跟人在一起時會有強烈的不安;特定物件恐懼, 如怕貓狗、怕登高等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在確診為恐懼症之前, 必須要排除一些症狀表現類似、但實質完全不同的重性精神疾病。 比如不敢出門是因為覺得有人要害自己, 必須考慮是否出現了幻覺、妄想, 那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標誌;或者不願出門、不願與人交往是因為自卑,

並且伴有顯著的沮喪感, 則要優先考慮是否是抑鬱症。

恐懼症的表現多樣, 原因也很複雜, 至今為止, 尚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解釋所有類型的恐懼症。 但一般來說, 以心理學的視角, 會從過去的經歷、現在所處的環境以及患者本人的性格特點等幾個方面考慮。 如外界的壓力越大、或者本人動機越強, 越容易緊張害怕, 比如戀愛中的人想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或者生意人等待一張事關公司生死的訂單。 特別愛面子、追求完美、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社會交往技巧不足的人, 也容易緊張害怕。

信任心理治療師很關鍵

對於恐懼症的治療, 白雲波認為應視情況進行心理治療, 必要時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比較成熟的有行為療法和以心理動力學為基礎的療法兩大類。

行為療法的特點是, 完全不考慮恐懼的原因是什麼, 只看重改變恐懼的行為結果。 如怕狗的人, 原來10米以內有狗就怕得不行, 通過系統脫敏法治療, 運用專業的放鬆技巧來克服恐懼, 循序漸進, 最終他可能完全不再害怕, 甚至可以撫摸害怕的物件了。

心理動力學基礎的治療, 強調通過尋找因來理解果, 適用於情況比較複雜, 僅通過行為訓練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病例。 這一方法會涉及病患的個人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現實處境等很多方面, 需要患者更主動地配合, 願意去挖掘那些甚至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潛意識層面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 患者對治療師的信任往往就成了關鍵因素。 如文章開頭提到的B男士, 就是心理治療師經過一系列心理動因的探索, 幫對方最終意識到自己害怕受傷的背後, 其實是害怕被正在交往的女友拋棄。 根源找到後, 該男士最終消除了那些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的恐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