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限鹽 食物中的鹽也要限

在日常生活中, 習慣上將氯化鈉簡稱為鹽。 它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 也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屬礦物原料。

每天3克鹽就能滿足人體需求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 它給我們的表面感覺是咸。 氯化鈉中的鈉元素是我們體內不可缺少的一種化學元素, 人體內約存有6200~6900毫克的鈉。 它廣泛存在于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內, 調節體內水分, 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 維持酸堿平衡和血壓正常功能。 人體需要的鈉主要從食物和飲水中來, 食鹽、醬油、味精、醬和醬菜、腌制食品等都可以提供較多的鈉, 肉類和蔬菜也可以提供少部分鈉。 正常成人每天鈉需要量為2200毫克, 我國成人一般日常攝入的食物本身大約含有鈉1000毫克, 需要從食鹽中攝入的鈉為1200毫克左右。 因此, 實際在每天食物的基礎上, 攝入3克食鹽就基本上達到人體鈉的需要。 由于人們的膳食習慣和口味的喜愛,

鹽的攝入量都遠遠超過3克的水平。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食用鹽

食鹽是我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中提倡每日減少食用的食品, 加硒鹽、加鋅鹽……曾經, 這些營養鹽悄然興起。 不過, 根據原衛生部2012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規定, 我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中提倡減少食用的食品不宜作為強化的載體, 也就是說, 食鹽中將不再允許添加除碘之外的營養強化劑。 食鹽按照來源可以分為海鹽、湖鹽、井礦鹽;按生產方法劃分, 可分為真空蒸發制鹽、日曬鹽、粉碎鹽等。 目前我們在超市看到更多的應是按用途來分類的食鹽。

原鹽:利用自然條件曬制, 結構緊密, 色澤灰白, 含有氯化鎂、氯化鉀、硫酸鎂、硫酸鈣以及多種微量元素,

因而具有一定的苦味, 多用于腌制咸菜和魚、肉等。

精鹽:以原鹽為原料, 采用化鹽鹵水凈化, 真空蒸發、脫水、干燥等工藝, 色潔白, 呈粉末狀, 氯化鈉含量在99.6%以上, 適合于烹飪調味。

加碘鹽和無碘鹽:碘鹽是在普通食鹽中添加一定劑量的碘化鉀和碘酸鉀, 是世界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的最經濟有效的強化食品。 碘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它在人體內能合成甲狀腺激素, 對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體格發育、腦發育都有重要作用。 如果食物中缺乏碘, 人容易患上大家熟悉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和地方性克汀病, 還會造成流產、早產和胎兒先天性畸形等。 無碘鹽適用于高碘地區的人群和醫囑為無碘或低碘的患者,

如甲亢等。

低鈉鹽:以碘鹽為原料, 適當降低食鹽中的鈉含量, 增加鉀含量的食鹽, 適合糖尿病、腎炎、胃炎、高血壓病人和家族性高血壓的人群。 但腎功能衰竭、酸中毒、服用某些抗癌藥物、大量出血、手術前后和嚴重創傷等病人, 應慎用低鈉鹽, 或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以免因攝入鉀過量而造成危險。 長期血壓偏低、腹瀉患者, 高強度運動出汗多以及炎熱的夏季等情況下, 人體應增加鈉的攝入, 也不宜選用低鈉鹽。 對于一般人而言, 如果愿意從心理上接受低鈉鹽并控制進食量, 是很好的事情, 但如果因口味較淡而在烹調時加入更多的低鈉鹽, 則失去了選擇低鈉鹽的意義。

食物中隱形殺手不可忽視

人們都知道少吃鹽的好處,

所以很多人在做菜的時候都有意少放些鹽, 但是卻忽略了我們周圍的食物中有很多是含鹽量高的隱形殺手。

速食類食品如方便面、比薩、漢堡、油條、面條、早餐麥片、豆腐絲、素雞、包子饅頭等等。 發面用的小蘇打就是碳酸氫鈉, 加入到速食、快餐類食物中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 但是卻在無形中增加了身體鹽的攝入。 同時, 火腿、香腸、腌肉、扒雞、午餐肉、松花蛋、肉松等加工類食品, 在制作過程中已經浸入了大量的鹽, 所以此類食物都含有高鹽。

零食零食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 因為有些人認為沒有咸味就不含鹽, 不會把甜味食物與高鹽聯系到一起。 比如餅干、蛋糕、點心、冰淇淋、奶酪等, 這些食品的生產工藝需要加入含鈉的輔料,

如發酵粉(碳酸氫鈉), 和功能性的添加劑, 如調節酸味的檸檬酸鈉、防腐用的苯甲酸鈉等。 同時, 零食中的魷魚絲、牛肉干、海苔、薯片、瓜子、蜜餞等食物味道本身偏咸, 可見其中含有鹽分不在少數。

調味品類包括醬油、醋、味精、雞精、蠔油、豆瓣醬、辣醬、韭菜花、腐乳等都含有鹽。 比如醬油, 每5毫升醬油相當于1克食鹽, 所以做菜時放了以上這些調味品就更要減少食鹽的量。

連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鈉, 包括肉類、魚類、蝦貝等水產品。 許多蔬菜, 如空心菜、豆芽、紫菜里, 也都含有天然的鹽。 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 盡量少吃高鹽食物, 做到對每天每餐的食鹽量心中有數, 這樣才能夠合理飲食, 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