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包雞這道菜名氣卻不大 味道和功效卻堪稱一絕
豬肚包雞是客家地區很傳統的一道菜, 據說起源於乾隆時期的宮廷。 我覺得關於美食故事這一塊我們不必過於聽信, 只要它好吃, 才是根本。
“豬肚包雞”據說被乾隆皇帝賜名“鳳凰投胎”, 但不知為何, 這道菜名氣卻不大, 按知名度來說, 與水煮魚、白切雞等吃食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但要說起美味程度, 在我看來, 起碼與前兩者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肚包雞, 菜如其名, 指的是用豬肚子包住整個雞來烹飪, 熱氣騰騰的“肚包雞”上桌, 可謂是完美的絕配, 香氣賽過佛跳牆。 把鼓囊囊的“肚包雞”從濃湯裡撈出, 然後, 嫩雞與豬肚切塊重新回裝入砂鍋煲內。 待湯汁再次翻滾後, 肚吸雞味, 雞溶肚香。 夾一塊豬肚, 入口香脆且帶點韌勁, 再夾一塊雞, 皮滑、肉嫩、味厚。 吃罷雞與豬肚, 再喝一碗濃湯, 鹹鮮醇香, 實非一般雞湯或豬肚湯能比。 同時, 肚包雞具有養胃、暖身等滋補作用,
食材:
植物油 :25 mL、豬肚:一隻(500克以上)、三黃雞:一隻(1000克左右)
大蔥:200克、薑肉:200克、八角:5枚、沙參:20克
玉竹:50克
白胡椒粒:30克、花雕酒:5 mL、鹽:10克、雞粉:5克、麵粉:300克、白醋、米醋:各200 mL
鍋具:
50釐米家用湯鍋 35釐米家用炒鍋
製作步驟:
1、首先要將豬肚洗淨。 清洗豬肚可是個技術活, 搞不好豬肚會殘留難聞的異味。 豬肚先要在冷水中浸泡約20分鐘, 目的是去除浮在豬肚上的雜質;然後將豬肚翻過來, 用小刀去除上面的肥油, 爾後取適量的堿面, 正反反復面揉搓三分鐘, 用水沖淨;然後用適量的粗鹽加麵粉塗抹豬肚, 反復揉搓, 麵粉混合粗鹽可以起到帶去豬肚上面贓物的作用, 約兩三分鐘後, 沖水洗淨。 最後, 用白醋或米醋再將豬肚揉搓約三分鐘,
2、三黃雞洗淨, 去膛、去雞腳。 冷水放入湯鍋, 水量以末過雞為宜, 焯一下水, 撈出待用。
3、在雞肚子內放入洗淨的蔥段、薑片、2粒八角和少許白胡椒粒。
4、將焯好水三黃雞裝入豬肚裡面(依豬肚的大小, 雞可半隻半隻的放入), 用針線封口。
5、炒鍋燒熱, 倒入5ML植物油, 下蔥薑爆香, 豬肚包雞下鍋, 一同輕輕翻炒幾下, 烹花雕酒, 而後倒入開水。 水要多一些, 最好末過食材一倍。
6、將炒鍋內的全部食材以及湯水倒入湯鍋, 放入洗淨的黨參、玉竹、和剩餘的、白胡椒粒。 7、大火煮約30分鐘後, 改文火繼續煲煮, 兩個小時左右。
8、美味誘人的豬肚煲雞就煮好啦。
接下來我們製作豬肚和雞的蘸料。 蘸料的好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著這道菜是否更美味的關鍵。
蘸雞調味料:大蔥白、薑, 切末, 倒入15ML植物油, 將二者拌均, 並加入適量的鹽和雞粉, 攪拌均勻即可。
蘸豬肚味料:炒鍋燒熱, 倒入5植物油, 油溫7成熱時, 關火, 倒入適量的生抽與美極醬油, 用鍋內余溫將二者混合的醬汁燒熱即可。
小貼士:
煲煮的時候, 需要翻動幾次“肚包雞”, 以免豬肚扒鍋。
食用的時候, 將豬肚上縫的線剪開, 豬肚與三黃雞分別斬件。 可以將豬肚和雞放入湯中再煮幾分鐘, 用筷子夾食, 並喝湯;最佳的食用方法是將斬件的豬肚和雞裝入盤中, 蘸味料食之, 並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