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烏桕根的功效與作用
山烏桕根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Shān Wū Jiù Gēn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山烏桕的根。 秋後采。
【原形態】
山烏桕, 又名:紅烏桕。
喬木或灌木, 高3~5米。 枝條灰黑色, 具小點狀皮孔。 單葉互生;紙質;橢圓狀卵形, 長3~10釐米, 寬2~5釐米, 先端短尖或鈍, 基部鈍形, 全緣, 上面綠色, 下麵粉綠色;葉柄長2~7.5釐米, 頂端有2腺體。 花單性, 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 密生黃色小花;雌雄花同在一花序上, 但有時僅具雄花, 無花瓣及花盤;雄花7朵聚生於苞腋內, 苞片卵形, 先端銳尖, 每側各有腺體1, 萼杯狀;雄蕊2, 很少有3枚者;雌花生於花序的近基部, 萼3, 三角形, 子房卵形, 3室, 柱頭3裂,
本植物的葉(山烏桕葉)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叢中。 分佈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陸川本草》:苦, 寒, 有微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 去瘀消腫。 治大便秘結, 白濁, 跌打損傷, 蛇咬傷, 痔瘡, 皮膚濕癢。
①《陸川本草》:去瘀, 消腫, 通便, 清腸胃。 治跌打損傷, 大便熱結, 毒蛇咬傷。
②《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蛇傷, 瘡癰, 皮膚濕癢, 理跌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錢(鮮者1~2兩);或搗汁飲。 外用:搗敷或煎湯洗。
【附方】
①治大便秘結:山烏桕根一兩。 用水煎服。
②治白濁:山烏桕根須一兩, 豬肉二兩。 用水煎服。
③治蛇咬傷:山烏桕根一兩, 楓木葉二兩。 共搗爛,
④治毒蛇咬傷:山烏桕一至二兩, 黑面葉一至二兩。 用水煎, 沖酒服。
⑤治痔瘡及皮膚濕癢:山烏桕根、鋪地粘、金銀花各適量。 用水煎洗患處。 (選方出《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