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與酒的那些微妙關系
中醫認為, 酒乃水谷之氣, 味辛、甘, 性大熱, 氣味香醇, 入心、肝二經, 能升能散, 具有通血脈、散瘀活血、行藥勢、御寒氣、消冷積、矯臭矯味之功。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人們就認識到用酒來炮制藥物可以增加藥物的療效。 即使現在, 中藥房里的許多中藥也需經過酒的炮制。 《中國藥典》收載的常用酒制中藥近50多種, 名方中酒制中藥入藥的也不少。 因酒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之功效, 在服用部分中藥或中成藥時, 如果能用酒浸泡后飲用或用溫酒送服, 將會更好地發揮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酒為什么會增加中藥的療效呢?中醫理論認為, 用酒送服或用酒浸泡中藥可借助酒的辛熱之性, 緩和藥物的寒性以調整中藥的性味, 并且酒具有升提之性, 可以引藥上行, 使藥力迅速到達全身經脈, 以增強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 如丹參雖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但它性味苦寒, 而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 如果丹參用溫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后服用, 可借助于酒的辛熱之性, 增強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 又如川芎、當歸、威靈仙、牛膝等活血通絡、祛風濕止痛的藥物, 用溫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后飲用可借助酒的辛散走竄之功而更便于藥物直達病所, 更好、更快地發揮療效。
日常人們服用的中藥或中成藥哪些可以用酒浸泡后飲用或用溫酒送服呢?
具有活血行氣化瘀通脈作用的藥物
如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的自然銅、云南白藥、七厘散等;用于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的香附丸、痛經丸、定坤丹等;用于治療手足麻木、中風偏癱的丹參、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穿山甲、大活絡丸、人參再造丸等。
具有祛除風濕、解除痹痛作用的藥物
如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獨活、威靈仙、木瓜、白花蛇、烏梢蛇、追風丸、祛風舒筋丸、獨活寄生丸、強筋壯骨丸等。
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藥物
如枸杞子、女貞子、鹿茸、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
需要提醒的是, 盡管酒與中藥同服可增強部分藥物的藥效, 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因為這不僅與所服中藥的性味、功效有關, 還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有關。 例如, 腦出血等一些具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則不宜用酒送服活血化瘀的藥物。
此外,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用酒送服中藥:對酒精過敏者;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有肝臟疾患,
如果平素不習慣飲白酒, 不妨選擇用黃酒來送服藥物, 同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