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總管陽經,要穴很多 督脈通全身氣血足

武俠小說裡多有練武者打通任督二脈練就神功的描寫, 實際上這是藝術誇張了。 督脈循行于背部, 中醫有背為陽、腹為陰的說法, 因此督脈可調節陽經氣血, 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 下出會陰部至尾骶部的長強穴, 向後行于腰背正中, 沿脊柱上行, 經項後部至風府穴, 進入腦內, 沿頭部正中線, 上行至頭頂百會穴, 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liáo)穴, 過人中, 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上有幾個最為關鍵的要穴, 平時多加按摩, 有益整條經脈的養護, 促進全身氣血的運行。

命門:補腎壯陽。 命門與肚臍的位置為前後對應, 平臍繞身一周劃一環線, 腰後正中點就是該穴。 平時用按摩錘或手握空拳輕輕叩擊命門穴, 可起到壯陽補腎的效果。 每天叩擊15分鐘, 以穴位處有溫熱脹感為佳, 能夠防治腰腿酸沉無力、周身疲憊、下肢浮腫、小便頻繁、白帶清稀、頭暈或耳鳴等病症。

至陽:治胸背痛。 該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 即坐位, 兩手自然下垂, 兩肩胛岡下角水準連線與背部正中線的交點處。 按照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 至陽穴的穴性與夏至意蘊相同, 因此, 冬病夏治三伏貼必選該穴, 多用辛溫發散的藥物貼敷於此。

大椎:治痛絕穴。 該穴位於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即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處下方的凹陷。

大椎穴是傳統養生的首選要穴之一, 又是治療諸痛之絕穴。 針刺或在大椎穴拔罐, 能提高人體正氣, 振奮一身陽氣, 增強機體免疫力。 臨床上, 三伏貼、冬病夏治防治哮喘、過敏性鼻炎、寒性腰腿痛等慢性疾病, 以及治療陽盛陽亢引起的失眠, 都離不開大椎穴。

百會:通全身, 治百病。 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前後仔細尋摸, 凹陷處即為該穴。 百會是人體陽氣最充盛的部位, 有開竅醒腦、回陽固脫、平肝熄風、升陽舉陷、寧神定志、調補中氣之效。 多用來治療頭痛、頭暈、精神病、癲狂癇證、癔病、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 腦血管意外、中風昏迷、久瀉不止、小便失禁、健忘失眠、腦癡呆、腦萎縮、中風失語等。 (趙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