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拔罐,不能哪疼拔哪兒

拔罐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西漢時期便得到應用, 由於操作簡便、效果顯著, 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如今在臨床上, 拔罐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 涉及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各科疾病。 2016年巴西奧運會, 美國游泳名將“菲魚”身上的罐印更是掀起一陣拔罐的國際流行風。

中醫認為, 拔罐療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 現代研究證實, 拔罐可增加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 促進血液迴圈, 加快新陳代謝, 有利於體內廢物、毒素的排出, 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還能夠緩解局部軟組織痙攣,

調節肌肉功能, 緩解疲勞。

拔罐療法簡單易學, 很多人往往哪痛拔哪兒。 其實, 這裡面是有誤區的。 在特定腧穴或疼痛部位拔罐適用於大多數疼痛類疾病, 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即在肌肉肥厚的部位操作, 對於局部肌肉淺薄的部位, 如頭面部等, 一般用閃罐手法。 另外, 人體的一些特殊部位是不宜拔罐的, 如體表大血管處、靜脈曲張處、肌膚鬆弛的部位、五官以及前後陰部, 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和腰骶部均禁止拔罐。 如果存在自發出血性疾病, 或局部有皮膚破潰損傷、皮膚傳染性疾病或惡性皮膚腫瘤等, 也不宜拔罐。

留罐時間一般5~10分鐘為宜, 每週宜做2~3次, 時間過長或頻率太高容易損傷 皮膚。 拔火罐時要注意用火安全,

避免燒燙傷。 拔罐結束後適當喝些溫開水, 並且注意保暖。

真空抽氣罐比傳統火罐更易操作, 安全性更高, 適宜在家庭保健中廣泛使用, 但也要注意相關禁忌, 正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