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東紫堇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東北植物檢索表》。

【拼音名】Dōnɡ Zǐ Jǐn

【英文名】East Corydalis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東紫堇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 buschii Nakai[C.decumbens(non Pers.)Kom.]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洗淨, 曬乾。

【原形態】東紫堇 多年生草本, 高10-25cm, 無毛。 地下莖細長。 莖直立, 通常不分枝, 基部具膜質鱗片2枚。 葉3-4枚;葉柄細長, 基部成鞘抱莖;葉片二回三出全裂, 末回裂片狹披針形至寬條形, 上面綠色, 下面淡藍色。 總狀花序項生, 密集花6-12朵;苞片倒印形至橢圓形, 先端有時全裂;花梗與苞片等長或略短;花冠淡紫紅色, 外輪上辯先端凹陷, 下瓣基部無突起;子房條形, 柱頭2裂。 蒴果串珠狀。 種子黑色, 有光澤。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溝邊濕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

【化學成份】全草含皂甙, 塊下莖含多種生物鹼:有空褐鱗堿(bulbocapnine)、原阿片堿、1-紫堇堿(1-corydaline)及 d-四氫巴馬亭, 即d-四氫掌葉防己堿。

【性味】辛;苦;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止痛。

主頭痛;胃腸痙攣痛;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 味苦, 性溫。 在國外用於止痛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