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誇寶寶聰明 為什麼反而適得其反

目錄:

第一章:誇孩子“聰明”為何會適得其反

第二章:孩子不愛搭理人可能孤獨症作祟

第三章:保護兒童聽力, 從不濫用抗生素開始

誇孩子“聰明”為何會適得其反

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習慣性的誇一個孩子很聰明, 但很少會說他很用功, 因為那好像在說他不夠聰明, 對後者人們給予的關注較少。 人們更加關注於人的先天智力, 而不是後天努力。 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 它導致的後果就是“聰明的孩子”會逐漸變笨, 而先天智力平庸的孩子也不能引起足夠的關注。 下麵的實驗給出了很好的證明: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證明, 教育成功的要素是從錯誤中學習。 不幸的是, 人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卻恰恰相反, 他們經常表揚一個孩子的先天智力(聰明), 而不是後天努力。 德韋克已經證明這種鼓勵實際上適得其反, 因為它引導學生把錯誤看成愚蠢的表現,

而不是構建新知識的基石。 最終結果是, 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學習。

德韋克的實驗是在紐約12所學校做的, 參加實驗的是400名五年級學生。 研究者從課堂上一次請一個孩子出來, 讓孩子做一個相對容易的測驗, 這個測驗包括數個非語言類題目。

孩子完成測驗後, 研究者告訴他得了多少分, 然後簡單地表揚他一句。 一半的孩子受到的表揚是“你在這方面一定很聰明”, 這種說法是稱讚他的智力;另一半孩子受到的表揚是“你解題時一定很用功”, 這種說法是稱讚他的努力。

然後, 研究者告訴孩子, 他需要再做一個測驗, 而且可以從兩套測驗中選做一套。 一套測驗比較難, 但是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另外一套測驗比較簡單, 和剛剛做過的那套非常相似。

最初設計實驗時, 德韋克預計表揚形式的影響相當有限, 畢竟只有簡單的一句話。 後來很快發現, 表揚形式顯著影響了孩子隨後的選擇。 因為在努力方面受到表揚的孩子中90%選擇了較難的測驗;而在聰明方面受到表揚的孩子則大多數選擇了較易的測驗。

德韋克寫道:“當我們稱讚孩子的智力時, 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聰明點, 別犯錯!”

接下來的一組實驗, 德韋克向人們演示了害怕失敗是如何妨礙學習的。 德韋克讓那些五年級學生再做另外一個測驗,

這個測驗非常難, 本來是給八年級的學生編制的。 她想看看, 面對挑戰時, 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先前因為努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非常專心地解題, 德韋克說:“他們很積極,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無緣無故地說‘我喜歡這個測驗’。 ”而先前因為聰明而受到表揚的孩子遇到難題後很快就氣餒了, 失敗(五年級的學生當然很難完成八年級的測驗)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或許我實際上並不聰明”。 這個較難的測驗過後, 研究者讓孩子選擇是否要拿自己的成績與別的孩子比較。 因為聰明而受到表揚的孩子通常會拿自己的成績與那些表現得比自己差的孩子進行比較, 以增強自尊;因為努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通常會拿自己的成績與那些表現得比自己好的孩子進行比較,
他們想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並從中總結經驗, 想著如何提高自己。

最後一輪測驗的難度水準和第一輪相當, 然而, 因為努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有了顯著的進步, 分數平均提高30%。 因為這些孩子願意挑戰自己, 即使這意味著最初會失敗,但最終他們的成績提高了很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被隨機分配到“聰明組”的孩子的分數卻平均下降20%,對這些孩子而言,失敗的體驗令人如此沮喪,以致他們退步了。

表揚孩子先天智力(“你很聰明!”的稱讚)的問題在於它違背了神經元的實際學習模式,這種表揚方式不利於鼓勵孩子進行嘗試,因此,孩子也不可能從錯誤中學習。除非我們體驗到“做錯了”帶來的不快,我們的大腦是絕不會修正它的預測模式的。取得成功之前,神經元必須不斷犯錯,這一過程很痛苦,但是沒有捷徑可走。

孩子不愛搭理人可能孤獨症作祟

近日媒體報導,全球兒童孤獨症的發病率大約為1/100,遠高於癌症、糖尿病等。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萬名孤獨症兒童。

250名兒童中有1名自閉患兒

多見於男孩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以人際交往障礙、言語溝通異常、興趣局限和行為刻板為特徵,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每250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症患兒,多見於男孩,初發年齡一般在30個月以內。孤獨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儘管全世界的科學家和醫生從遺傳、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闡明兒童自閉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漠不關心聽而不聞

是孤獨症患兒主要症狀

有的患兒從小就不喜歡要大人抱,不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情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目光也不注視對方甚至回避對方目光,很少表現微笑。

大多數患兒的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只有20%~25%的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他們又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出奇的好,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是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有些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只問一次就能記住,可毫不費力地閱讀兒童故事書。但當他要用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醫生老師家庭須齊參與

聯手干預孤獨症

對孤獨症的孩子進行合理干預,大多數孩子可以得到相當大的改進。孤獨症干預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促進家庭參與,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患兒本人、兒童保健醫生、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形成綜合治療團隊;同時要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要對家長提供心理支援和諮詢指導,目的在於使家長保持良好的心態,瞭解該障礙及孩子發育的特點,掌握照管、教育訓練患兒及矯正患兒異常行為的基本方法,更好地與醫生配合,並在家庭中對患兒進行行為矯正和教育訓練。同時音樂治療、聽力統合治療、感覺統合治療對改善患兒症狀,促進患兒語言、社會交往能力等發展也有一定幫助。食物添加劑等可促使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包括活動過度和學習困難。因此,對這些兒童的食物應避免應用含添加劑、色素和水楊酸等的食物。

連結

孤獨症的11大徵兆

如果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以下特徵,那麼極有可能患上了孤獨症。一、當嬰兒盯著父母或者父母照顧他時,卻沒有表現出高興的反應。二、5個月左右的孩子不發出交流的咿呀聲。三、不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當爸爸媽媽叫他名字時沒有反應。四、不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五、9個月後才發出咿呀聲。六、說話前很少配合手勢,如揮動小手。七、拿著某樣東西,反復重複一個動作。八、16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一個字。九、一周歲時仍不會發出咿呀聲,而且也不會有任何交流性的手勢。十、兩周歲不能說兩個字的詞語。十一、即使會說話了,但卻缺乏語言技巧。

保護兒童聽力,從不濫用抗生素開始

說起兒童耳聾,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個不太常見的病,也不會馬上把耳聾與抗生素的使用聯繫起來。然而,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耳毒性是導致兒童聽力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不誇張的說,我國目前濫用抗生素現象非常嚴重。90%以上的家庭都會常備抗生素,當孩子出現發燒等疾病時,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家長在沒有任何化驗和醫生的指導下會自行給孩子口服抗生素,這種現象非常可怕。

導致耳毒性的抗生素最常見的有四大類:

1.氨基苷類:這類抗生素主要有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新黴素等。氨基苷類抗生素主要是引起耳蝸損害, 由於誤用或濫用氨基苷類抗生素導致聽力障礙和致聾的病例位居國內藥物性致聾的首位。

2.四環素類:主要包括四環素、金黴素、土黴素, 以及半合成四環素類。四環素類藥物曾廣泛應用於臨床, 研究表明其產生耳毒性對藥物的劑量依賴性十分明顯。好在兒童目前已經不太實用這類藥物。

3.大環內酯類:這類抗生素包括: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螺旋黴素等。目前在臨床使用率非常高。有資料表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以引發耳鳴及聽力障礙。如琥乙紅黴素能產生與劑量有關的可恢復的雙側聽力損害,通常還伴有耳鳴 。但是這類抗生素的耳毒性是可逆的, 停藥後症狀可緩解, 聽力可逐漸恢復。

4.萬古黴素,在中小劑量下並不產生耳毒性,但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時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劑量依賴性耳鳴、聽力減退和不可逆聽力損害。

耳毒性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頭痛、急劇動作時可發生噁心、嘔吐, 嚴重者可致平衡失調、步態不穩等, 高頻聽力先有減退, 繼以耳聾。大多不可逆。

是藥三分毒,家長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不要私自使用抗生素。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或發現孩子忽然出現聽力下降等現象,一定要儘早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孩子的聽力。

結語:你的寶寶健康成長了嗎?誇寶寶也是要適度才行哦~(文章原載于《中華養生保健 》,刊期:2012 第5期,作者:卓遠/崔永華/李海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即使這意味著最初會失敗,但最終他們的成績提高了很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被隨機分配到“聰明組”的孩子的分數卻平均下降20%,對這些孩子而言,失敗的體驗令人如此沮喪,以致他們退步了。

表揚孩子先天智力(“你很聰明!”的稱讚)的問題在於它違背了神經元的實際學習模式,這種表揚方式不利於鼓勵孩子進行嘗試,因此,孩子也不可能從錯誤中學習。除非我們體驗到“做錯了”帶來的不快,我們的大腦是絕不會修正它的預測模式的。取得成功之前,神經元必須不斷犯錯,這一過程很痛苦,但是沒有捷徑可走。

孩子不愛搭理人可能孤獨症作祟

近日媒體報導,全球兒童孤獨症的發病率大約為1/100,遠高於癌症、糖尿病等。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萬名孤獨症兒童。

250名兒童中有1名自閉患兒

多見於男孩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以人際交往障礙、言語溝通異常、興趣局限和行為刻板為特徵,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每250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症患兒,多見於男孩,初發年齡一般在30個月以內。孤獨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儘管全世界的科學家和醫生從遺傳、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闡明兒童自閉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漠不關心聽而不聞

是孤獨症患兒主要症狀

有的患兒從小就不喜歡要大人抱,不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情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目光也不注視對方甚至回避對方目光,很少表現微笑。

大多數患兒的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只有20%~25%的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他們又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出奇的好,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是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有些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只問一次就能記住,可毫不費力地閱讀兒童故事書。但當他要用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醫生老師家庭須齊參與

聯手干預孤獨症

對孤獨症的孩子進行合理干預,大多數孩子可以得到相當大的改進。孤獨症干預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促進家庭參與,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患兒本人、兒童保健醫生、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形成綜合治療團隊;同時要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要對家長提供心理支援和諮詢指導,目的在於使家長保持良好的心態,瞭解該障礙及孩子發育的特點,掌握照管、教育訓練患兒及矯正患兒異常行為的基本方法,更好地與醫生配合,並在家庭中對患兒進行行為矯正和教育訓練。同時音樂治療、聽力統合治療、感覺統合治療對改善患兒症狀,促進患兒語言、社會交往能力等發展也有一定幫助。食物添加劑等可促使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包括活動過度和學習困難。因此,對這些兒童的食物應避免應用含添加劑、色素和水楊酸等的食物。

連結

孤獨症的11大徵兆

如果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以下特徵,那麼極有可能患上了孤獨症。一、當嬰兒盯著父母或者父母照顧他時,卻沒有表現出高興的反應。二、5個月左右的孩子不發出交流的咿呀聲。三、不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當爸爸媽媽叫他名字時沒有反應。四、不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五、9個月後才發出咿呀聲。六、說話前很少配合手勢,如揮動小手。七、拿著某樣東西,反復重複一個動作。八、16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一個字。九、一周歲時仍不會發出咿呀聲,而且也不會有任何交流性的手勢。十、兩周歲不能說兩個字的詞語。十一、即使會說話了,但卻缺乏語言技巧。

保護兒童聽力,從不濫用抗生素開始

說起兒童耳聾,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個不太常見的病,也不會馬上把耳聾與抗生素的使用聯繫起來。然而,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耳毒性是導致兒童聽力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不誇張的說,我國目前濫用抗生素現象非常嚴重。90%以上的家庭都會常備抗生素,當孩子出現發燒等疾病時,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家長在沒有任何化驗和醫生的指導下會自行給孩子口服抗生素,這種現象非常可怕。

導致耳毒性的抗生素最常見的有四大類:

1.氨基苷類:這類抗生素主要有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新黴素等。氨基苷類抗生素主要是引起耳蝸損害, 由於誤用或濫用氨基苷類抗生素導致聽力障礙和致聾的病例位居國內藥物性致聾的首位。

2.四環素類:主要包括四環素、金黴素、土黴素, 以及半合成四環素類。四環素類藥物曾廣泛應用於臨床, 研究表明其產生耳毒性對藥物的劑量依賴性十分明顯。好在兒童目前已經不太實用這類藥物。

3.大環內酯類:這類抗生素包括: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螺旋黴素等。目前在臨床使用率非常高。有資料表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以引發耳鳴及聽力障礙。如琥乙紅黴素能產生與劑量有關的可恢復的雙側聽力損害,通常還伴有耳鳴 。但是這類抗生素的耳毒性是可逆的, 停藥後症狀可緩解, 聽力可逐漸恢復。

4.萬古黴素,在中小劑量下並不產生耳毒性,但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時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劑量依賴性耳鳴、聽力減退和不可逆聽力損害。

耳毒性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頭痛、急劇動作時可發生噁心、嘔吐, 嚴重者可致平衡失調、步態不穩等, 高頻聽力先有減退, 繼以耳聾。大多不可逆。

是藥三分毒,家長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不要私自使用抗生素。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或發現孩子忽然出現聽力下降等現象,一定要儘早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孩子的聽力。

結語:你的寶寶健康成長了嗎?誇寶寶也是要適度才行哦~(文章原載于《中華養生保健 》,刊期:2012 第5期,作者:卓遠/崔永華/李海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