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老是有種想大便的感覺

人體的排泄途徑主要是通過汗液, 尿液, 糞便。 正常的排泄功能是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 如果大便不通, 汗液無法發出, 人們很容易因為體內的廢物積聚而導致生病。 但是如果時時想大便, 汗液排泄不斷這也是對人體有害的。 生活中我們也會有總想大便的時候, 這是因為什麼呢?

裡急後重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 表現為下腹部不適, 很想解大便, 然而又無法一泄為快。 “裡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內急迫, 窘迫急痛, 欲解下為爽;“後重”形容大便至肛門, 有重滯欲下不下之感;肛門、直腸及髓尾部墜脹, 總有“排便不盡感”。 裡急後重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 根據病變部位, 其病因可分為結腸、直腸病變和腸道外病變兩大類。

1.結腸與直腸病變

(1)感染性疾病①細菌性腹瀉:細菌性痢疾、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炎、非傷寒沙門菌屬食物中毒、嗜鹽桿菌性食物中毒、空腸彎麴菌腸炎、致病性大腸埃希菌食物中毒。

②原蟲性腹瀉:阿米巴痢疾。 ③蠕蟲性腹瀉:血吸蟲病、鞭蟲病、腸道小袋纖毛蟲病

(2)非感染性疾病①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 ②功能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 ③放射性直腸炎。 ④腫瘤性腹瀉;結腸癌、直腸癌。 ⑤其他:糙皮病、直腸脫垂、肛門直腸尖銳濕疣、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2.腸道外病變

(1)婦科疾病:①盆腔炎。 ②異位妊娠破裂。 ③子宮肌瘤。 ④子宮後位。

(2)盆位闌尾炎。

(3)盆腔膿腫。

鑒別診斷

1.腹瀉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 個別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 如果糞便的性狀無異常也屬正常範圍。 正常糞便一般成形, 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 含水分50%~80%。 腹瀉是指糞便和未消化食物及水分、膿血、黏液或脫落的黏膜。

(1)分泌性腹瀉是因胃腸道分泌過多的水分與電解質而致的腹瀉。

(2)乳糜瀉以前稱非熱帶脂肪瀉(non-tropicalstatorrhea, celiacdisease), 又稱乳糜腹瀉、麥膠引起的腸病(glutin-inducedenteropathy, 簡稱麥膠腸病)。

2.排便不盡感

不少人有過排便排不淨的感覺, 而且大便不成形, 排便不暢快、感覺不舒服。 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等都可成為誘因。

3.排便時間過長

一般排便時間在5~10分鐘是比較正常的, 邊上廁所邊看書、玩手機, 排便時間過長, 精力分散, 容易引起肛腸疾病如痔瘡、便秘等。

檢查

1.血象

根據導致裡急後重的原發病各異, 有炎症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

2.糞便常規

根據原發疾病各異, 往往伴隨黏液便、黏液血便或膿血便。 鏡檢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與巨噬細胞。 糞便細菌培養可分離到致病菌(痢疾桿菌最常見), 糞便免疫檢測示痢疾桿菌抗原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