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戴久細菌多應定時清洗
多數市民從未清洗耳機
進行實驗之前, 記者在南昌街頭對市民進行了隨機採訪。 市民李女士告訴記者, 她很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 使用耳機的頻率也很高, 但從未對耳機進行過清洗, “應該不會有多少細菌吧?”
市民張先生也表示, 他從未清洗過耳塞, “反正耳塞是自己用, 應該不會有多髒, 所以覺得沒必要。 ”不過, 張先生也提出了疑問:“我若是要清理, 應該如何清理才好呢?用清水還是專門的消毒液?”
類似的疑問,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多數市民當中都存在。 只有少數市民表示, 如果看到耳機上有髒東西,
入耳式耳機比耳塞式耳機更易藏細菌
實驗道具:三副用過的耳機, 單耳耳塞式為1號, 雙耳入耳式為2號, 雙耳耳塞式為3號。
實驗工具:無菌生理鹽水、滅菌吸管、無菌培養皿、醫用滅菌棉簽等
實驗人員:南昌市西湖區疾控中心檢驗科應豔(注:本次實驗結果僅對本次實驗負責)
入耳式耳機可進入外耳道
記者將趙先生的三副耳機送到了西湖區疾控中心檢驗科, 其中兩副耳塞式耳機, 使用時卡在內耳輪, 並不會探入外耳道;而另一副入耳式耳機可以直接伸進外耳道, 與耳道上的皮膚接觸。 到底哪種耳機藏匿的細菌更多?口說無憑, 實驗為證。
實驗員應豔最先對1號耳機進行消毒,
而2號和3號耳機, 在實驗開始前, 實驗員將兩副耳機的左耳均佩戴了一個小時, 右耳則保持原狀。 之後, 實驗員對2號和3號耳機也進行了取樣。 在3副耳機全部取好樣後, 實驗員將5只平板放進了36℃培養箱內進行細菌培養。
佩戴1小時細菌繁殖近5倍
經過48小時培養, 記者看到, 5只平板中有4只有了白色斑點。 實驗員解釋, 這是經過48小時培養後形成的菌落, 有多少個菌落就有多少個白點。 記者發現, 唯一沒有白點的是消毒後耳機上的採樣。
之後, 通過實驗員計算發現, 1號耳機無菌落;2號耳機左耳是佩戴1小時後的樣品, 菌落120個, 右耳是無處理的耳機, 菌落25個;而3號耳機左耳也是佩戴了1小時後的樣品, 菌落25個, 而無處理的右耳菌落數是9個。 由此可見, 入耳式耳機比耳塞式耳機更易藏細菌。 入耳式耳機在佩戴了一個小時後, 細菌比之前繁殖了近5倍;而耳塞式耳機佩戴一個小時後, 細菌比之前繁殖了近3倍。
實驗員應豔表示, 細菌一般以簡單的二分裂法進行無性繁殖, 分裂時間一般20~30分鐘。 因此, 從這個角度來說, 佩戴了一個小時耳機, 細菌最多繁殖近5倍, 若是常年不洗就會加速細菌繁殖。
耳機長時期不清理小心患病
西湖區疾控中心檢驗科負責人表示,
至於清洗方法, 該負責人表示, 市民可用品質較好的濕巾消毒, 也可用蘸有酒精的棉簽擦拭, 具體操作時根據耳機品質來選擇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