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營養修復療法從“根”上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

近日, 我國疼痛學家,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 疼痛醫學中心主任安建雄教授採用營養修復療法治療在三叉神經痛治療領域獲得的新突破, 其“半月神經節三氧注射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研究成果獲得了杜克大學的高度評價, 終於獲得了國際認可。 此外, 該項臨床研究成果不僅為三叉神經痛, 也為有創療法復發性以及面部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頑固性疼痛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治療手段。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 以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內反復發作時的閃電樣、刀割樣或燒灼樣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症狀,

令人痛不欲生, 被稱為“天下第一痛”, 該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為52.2/10萬。

在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疼痛科病區, 浙江68歲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林女士即將出院, 她思維敏捷、精神矍鑠分享了她的患病和治療經歷:2010年, 林女士左側頭部及臉部突發帶狀皰疹, 長滿水泡, 潰爛流膿, 影響到神經, 抬頭艱難, 左腦象被烏雲罩住一樣混沌不清, 視物模糊, 一道火燒樣劇痛劃過後, 左臉便完全失去了感覺。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全麻了, 像死肉一塊。 ”隨著病情加重, 原本健康的右臉也開始腫脹, 在當地多家醫院治療數月無效, 後轉到一家大型三甲醫院醫治一月余依然不見起色, 見她劇痛難忍,

專家遂建議殺死左邊頭部和臉部神經以阻滯疼痛, 但告知這種療法有可能導致林女士的生命僅剩3年的時間。 面對生死抉擇, 林女士和家人拒絕了這個提議, 後經一個病友介紹北京玉泉醫院安建雄醫生是疑難疼痛疾病方面的專家。 綜合評估後, 鑒於林女士病情十分嚴重, 安建雄決定採用正在臨床研究的三氧營養修復的新療法進行探索性的治療。 第一次治療後, 奇跡即出現了!林女士的疼痛完全消除, 後經過三個多月的持續治療, 她的面部肌肉基本恢復正常, 遂出院回鄉。 原約定一年後來院複查, 但因出院後她感覺整體狀態還在持續好轉, 加之路途遙遠而未成行。

時光飛逝, 過了近8年健康愉快的退休生活後,

2018年2月中旬的一天, 林女士突然覺得左側頸部牽拉的厲害, 繼而發展到無法轉動, 家屬在網上查詢後, 得知安建雄教授已調入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 遂於2月27日來京入院, 安建雄帶領團隊對林女士的病情進行全面回顧與討論, 確定了治療方案。 首次治療後, 林女士左側頭部神經即放鬆下來, 很快便可旋轉自如。 第二次治療後, 她感覺“腦子頓時豁亮起來, 非常舒暢!”經7次治療痊癒。 據瞭解, 林女士已于3月10日康復出院。

三氧營養修復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與其他治療方法有什麼異同?據安建雄教授的助理王永醫生介紹, 現代醫學對三叉神經痛的研究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目前常用的卡馬西平、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等抗癲癇藥具有頭暈等副作用,

長期使用不僅會產生耐藥, 而且可能引起造血功能和大腦認知功能障礙;目前流行的化學性(酒精和阿黴素)和物理性(射頻和手術)神經幹和神經節阻斷術, 不僅可以引起面部麻木和肌肉癱瘓, 而且復發率高;微血管減壓術則需要全身麻醉下開顱手術, 也有一定復發率。

為探索在不以犧牲感覺和運動等神經功能為代價前提下控制這種頑痛, 安建雄教授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漫長研究。 90年代初先嘗試過使用經皮電刺激方法無創手段治療三叉神經痛, 但這種方法只能使三分之一的三叉神經痛病人獲得滿意療效。 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 安建雄對三氧醫學有了深入瞭解後, 消除了以往對三氧醫學的偏見,

在長期實踐和思考的基礎上, 他敏銳意識到, 三氧"對抗慢性炎症"核心作用機理, 可能會為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為了驗證他的判斷和解決“天下第一痛”這個難題, 安建雄用十年時間建立了接近人類三叉神經痛的動物模型, 開展系列機理和治療研究。 與此同時, 根據轉化醫學原理, 對人類三叉神經痛進行了長期的臨床研究。 為了推動三氧醫學的應用, 安建雄牽頭成了國內首家“中德三氧臨床醫學中心“, 在中樞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8年初, 安建雄團隊的“半月神經節三氧注射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研究成果獲得了杜克大學的高度評價, 終於獲得了國際認可。

半月神經節三氧注射系在電子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技術引導下, 將藥物準確注射到病變神經靶點位置。 安建雄團隊研究發現, 這種療法不僅可以使包括手術後復發在內的90%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疼痛有效緩解, 而且對病變神經的痛覺、溫度覺和觸覺等功能有修復作用, 起到了“標本兼治”作用。 據悉, 目前該技術已經在甘肅、山西、雲南等地開展多中心合作研究, 證實了其確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