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百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Xiǎo Bǎi Bù

【英文名】Officinal Asparagus Root, root of Officinal Asparagus

【別名】門冬薯、嗦羅羅、細葉百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石刁柏, 多年生草本, 高1-2米。 根肉質, 粗壯。 莖直立, 光滑無刺, 分枝, 綠色而稍帶粉白;嫩莖粗厚, 有緊貼的鱗片狀葉;葉狀枝成束, 絲狀, 圓柱形, 長5-15mm。 葉(即鱗片)極小。 花單性, 具柄, 1-4朵簇生於葉狀枝的腋內, 鐘形;花被6片, 黃綠色;雄蕊6, 著生於花被基部;子房有3棱, 3室, 花柱3枚。 漿果球形, 肉質, 直徑約5-8mm, 紅色。 花期秋季。

【生境分佈】我國新疆北部塔城地區有野生,

其他地區多為栽培, 少數地區也有變為野生的。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數個或數十個成簇或單個散在。 長圓柱形或長圓錐形, 長10-25cm直徑約8mm, 表面黃白色或土黃色, 有不規則縱皺紋, 上端略膨大, 少數殘留莖基。 質地柔韌, 斷面淡棕色, 中柱類白色。 氣微, 味微甘、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根被約為3列細胞, 壁微木化增厚。 皮層粘液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內皮層明顯。 中柱木質部束與韌皮部束各30-40個, 相間排列;內側導管較大, 圓多角形, 直徑約至115μm。 髓部為薄壁細胞。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樣品粗粉適量, 加50%乙醇25ml, 加熱提取, 提取液蒸幹, 加50%乙醇10ml溶解, 濾過。 濾液定容至4ml, 作供試液。 另取天冬醯胺、天冬氨酸、精氨酸作對照品, 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2)展開, 用0.2%茚三酮乙醇液噴霧, 加熱顯色, 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色斑。

【性味】味苦;甘;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殺蟲。 主風寒咳嗽;百日咳;肺結核;老年咳喘;疳蟲;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水熏洗或搗汁塗。

【各家論述】《南寧市藥物志》:潤肺鎮咳, 祛痰殺蟲。 治肺熱、殺疳蟲。 外治皮膚疥癬及一切寄生蟲。

【摘錄】《中華本草》